内容提要:滨海新区热爱绿色。在这里,你能看到公园与城市纵横交错、看到鸟类与人类和谐相处、看到花儿与孩子共同成长。滨海新区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深入打好新一轮污染防治攻坚战,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广中新天津生态城生态城市建设经验,推进“871”生态工程建设,建好蓝色海湾、河湖联通、绿色生态屏障项目,加快构建“一带、一屏、多廊”生态格局,实现治污增绿降碳协同推进,打造水清岸绿、天蓝海碧的美丽“滨城”。
点击进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专栏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勇立潮头 扬帆起航
图片由滨海新区区委宣传部提供
生态之城
天津北方网讯:滨海新区热爱绿色。在这里,你能看到公园与城市纵横交错、看到鸟类与人类和谐相处、看到花儿与孩子共同成长。滨海新区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深入打好新一轮污染防治攻坚战,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广中新天津生态城生态城市建设经验,推进“871”生态工程建设,建好蓝色海湾、河湖联通、绿色生态屏障项目,加快构建“一带、一屏、多廊”生态格局,实现治污增绿降碳协同推进,打造水清岸绿、天蓝海碧的美丽“滨城”。
构建“一屏、一带、三湿地、五廊道”生态格局
“一屏”,即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依托津城、滨城间736平方公里的生态屏障区,打造津沽绿谷,严控建设用地向西蔓延。“一带”,即蓝色海湾生态带。严守海洋生态红线,加强陆海生态统筹,优化海岸线功能,综合开展岸线整治修复。“三湿地”,即南中北三大天然湿地。150平方公里的汉沽盐田,150平方公里的塘沽盐田和280平方公里的北大港湿地。“五廊道”,即连通区域的大型生态廊道。依托蓟运河、永定新河、海河、独流减河、子牙新河五条区域廊道,串联北大港湿地、李二湾湿地、塘沽盐田、北三河湿地、汉沽盐田等大型生态空间,锚固蓝绿空间骨架。
打造双城绿色生态屏障
加快推进“津城”“滨城”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建设,遵循“大绿、大水、水系相通、道路相连”的建设思路,打造“大绿、自然、生态、野趣”的特质,提升城市景观绿化品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林网交织、路网贯通的生态体系正在成为京津冀地区的一叶“城市绿肺”,打造绿色发展的“新样板”。
湿地生态保护
滨海新区湿地生态环境逐年改善,现在过境候鸟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目前监测到的鸟类超过279种。部分过境候鸟更是在此繁衍,成为“留鸟”。2020年,北大港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我国64处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
滨海新区持续推进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行动,153公里海岸线生态功能不断提升。建立起多水源组合补水机制,湿地保护区生态补水1.1亿立方米,“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的美丽海湾让市民享受到更多亲海近海之美。
智慧之城
近年来,滨海新区紧抓智慧城市建设机遇,在持续引入智能科技企业、建设智慧设施项目、塑造智能应用场景的同时,积极营造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优良环境,助力产业人才在新区集聚。随着产业和人才资源的不断导入,新区已形成智慧城市产业和人才同步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生态。
智慧城市“朋友圈”越来越大
新区聚焦智慧城市建设的全产业链,围绕政、产、学、研、金、服、用七大要素,积极招揽京津冀乃至海内外优秀人才。同时,新区也吸引了众多智能科技企业前来掘金。腾讯、360、华为、科大讯飞、紫光云等企业已经在新区扎根,这些企业进一步扩大了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朋友圈”,在建设智慧滨海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智能生活“样板间”
统筹建设“云、网、库、图、线、端”,建成智慧滨海运营中心,搭建“1+4+N”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实现大数据一张图感知城市、大平台一张网惠及民生、大运营一条链服务产业,在全面提升滨海新区经济、社会、民生各个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的同时,打造出新时代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标杆和新样板。
其中,中新天津生态城已实现建成区5G全覆盖,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让城市管理变得更加聪明。生态城还建设了一条使用5G技术的车路协同试验路段,通过设置道路传感器,让道路“开口说话”,实现了区域智慧交通再升级。
港产城融合之城
创新驱动、坚持筑巢引凤
改革开放创新是滨海新区的“根”和“魂”,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全国改革试政策、探新路、谋突破。开发区法定机构改革得到国家深改委肯定并向全国推广;率先推行“一企一证”综合改革,推行“拿地即开工”模式,累计实施自贸区478项制度创新举措,37项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在科技创新上,坚持“筑巢引凤”,把着力点放在企业和研发机构上,陆续引来国家超算天津中心、中科曙光、麒麟软件科技企业和机构,逐步成为“滨城”创新的中流砥柱。
优化布局、产业引领未来
滨海新区坚持以高端产业支撑高质量发展,全力构建“1+3+4”产业体系,建成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汽车和机械装备制造、石油化工2个两千亿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航空航天产业形成“三机一箭一星一站”产业格局。
“1”——智能科技产业。滨海新区是“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拥有1000余家智能科技产业企业,智能科技产业占到滨海新区工业产值的30%。
“3”——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战略新兴产业。滨海新区聚集各类生物医药企业1500多家,形成了以创新药物、现代中药、合成生物、医疗器械、医学生物技术等领域为特色的产业链条。太阳能光伏发电量、风力发电量分别占天津市的60%、100%;动力电池领域形成完整产业链条,积极推动加氢基础设施建设,LNG冷能接收能力居全国前列。
“4”——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汽车、石化四大优势产业。滨海新区是国家重要的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形成了以大飞机、直升机、无人机、新一代运载火箭、卫星、空间站为代表的“三机一箭一星一站”产业格局。滨海新区高端装备产业产品种类丰富,拥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近千家。滨海新区现有整车企业6家,各类零部件配套企业200余家。此外,新区还形成了从原油开采、加工到化工产品、化工新材料生产较完整的产业链条,是全国唯一拥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桶油”的地区。
双港联动、开放拥抱世界
天津港是目前世界航道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大港,作为滨海新区的战略核心资源,2020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800万标准箱,稳居全球集装箱港口前十强。
以滨海国际机场为中心的空港区域,是连接津滨双城的重要枢纽,天津交通的“大心脏”。空港区域已形成民用航空为主体,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产业的高端产业聚集区,聚集了欧洲空客、美国卡特彼勒等世界500强和知名公司投资的项目,成为滨海新区重要经济功能区和重要的发展引擎。
宜居宜业之城
“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
滨海新区树立“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理念,坚持项目为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滨海事滨海办”。深化“一制三化”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成为常态。全国首创信用承诺审批分级管理,率先推行“一企一证”综合改革,得到国务院充分肯定。从“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市场化”入手,为企业提供“专家+管家”式服务,全力打造全市第一、全国一流、世界前列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新时代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城市
作为全国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区,滨海新区以“铸魂工程”“强基工程”“平安工程”这三项工程为抓手,接续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滨海新区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拥有天津茱莉亚学院、南开大学泰达学院、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天津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提高卫生健康水平,打造各区域医疗中心。滨海文化中心、国家海洋博物馆、滨海图书馆、滨海科技馆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文化新地标。
党建引领、共同缔造,为美丽“滨城”赋能加力
滨海新区着眼美丽“滨城”建设目标,坚持党建引领、共同缔造,实行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并举,以“决策共谋、发展共建、滨城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为路径,为建成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赋能加力。(津云新闻编辑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