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记者从天津市水务局获悉,截至3月1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天津市引调长江水超60亿立方米,供水范围覆盖天津市中心城区、环城四区及滨海新区等14个行政区,1200多万市民直接受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社会反响良好。通水以来,工程安全平稳运行2270余天,水质稳定达标,南水北调正在成为天津市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的生命线。
天津北方网讯:记者从天津市水务局获悉,截至3月1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天津市引调长江水超60亿立方米,供水范围覆盖天津市中心城区、环城四区及滨海新区等14个行政区,1200多万市民直接受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社会反响良好。通水以来,工程安全平稳运行2270余天,水质稳定达标,南水北调正在成为天津市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的生命线。
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期间,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发挥“主力军”作用,有力地保障了天津创新发展、开放包容、生态宜居、民主法治和文明幸福的“五个现代化天津建设”。
天津是我国资源型缺水的特大城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地表水利用率接近70%,远远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天津全市供水总量由2014年24.1亿立方米增加至2020年27.82亿立方米。天津市加快配套工程建设,增强供水调蓄能力和覆盖范围,已形成以南水北调、引滦工程为骨架,于桥、尔王庄、北大港、王庆坨、北塘五座水库互联互通、互为补充、统筹运用的供水新格局,中心城区、滨海新区等经济核心区域实现了引江、引滦双水源保障,城市供水“依赖性、单一性、脆弱性”的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引江原水水质常规监测24项指标一直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及以上,自来水出厂水、管网水浊度明显下降,市民饮用水口感、观感显著提升。
天津海河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使得天津市供水紧张局面得到有效缓解,推动了水资源优化配置。全市9个区达到县域节水型社会标准,节水型企业(单位)、小区覆盖率分别达到51.14%和41.76%,主要节水指标始终保持全国先进水平。持续推进地下水压采,充分利用南水北调水置换地下水源,2020年关停机井4303眼,深层地下水开采量降至0.65亿立方米,整体地下水位埋深呈稳定上升趋势。天津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集中供水厂,延伸自来水管网,逐步用南水北调水代替地下水源,提升了2817个村、286.8万农村居民的饮水质量,全市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为建设高质量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基础保障。
推动河湖生态修复
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一直以来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向天津市子牙河、海河生态补水量连年增长,累计达12.7亿立方米。
天津外环河出口闸
2016年起,天津市逐步实现对海河、子牙河、北运河等中心城区重点河道的常态化补水,对七里海、大黄堡、团泊、北大港四大湿地及独流减河等南部地区河道定期补水,年均实施生态补水10亿立方米以上,推动生态环境显著改善。2020年,科学调度市内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充分利用各种水源,最大限度实施河湖生态补水,全年生态补水14.26亿立方米,建成中心城区及环城四区水系连通、海河水循环体系等重点工程,升级四大湿地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全市国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由2017年的35%提高到55%,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由40%降为零,全市主要河流基本实现蓄起来、动起来、净起来,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最好水平。南水北调工程持续向海河生态补水,极大地改善了津城百姓的人居环境。依河而建的一批城市公园向市民开放开放,西青区、蓟州区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子牙经开区获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实现安全供水保障
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以来,面对特大暴雨、极寒天气等困难和风险挑战,中线建管局天津分局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开展“所有人查所有问题”、精细维护、精准定价等管理活动,形成了以运行调度为龙头、以水质保护为核心、以工程管理为基础、以信息机电为保障、以安全应急为关键的‘五位一体’运行管理体系,全力以赴打造水利工程高标准样板。天津市各级党委政府在征地拆迁、移民安置、生产设施建设、工程保护等方面破解了大量难题,体现了政治担当,合力守护了一渠清水永续进津。
通水以来,天津干线工程实现了2270多天连续不间断安全供水。目前工程已进入第7个调水年度,向天津市供水量呈逐年提高趋势,2019~2020调水年度更是创历史新高,达到规划分水量的150%。水利部批复2020~2021调水年度,计划向天津市供水11.03亿立方米,将继续为天津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美丽天津”建设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津云新闻记者 董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