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群众工作做得更深更细更实

时间:2020-10-24 05:58      

内容提要:“开门编规划”,“夜话”聊民生,融入微信群、随时随地与居民互动……进入新时代,群众工作新意纷呈。形式新颖了、手段丰富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本质却没变。用好群众路线这个传家宝,需要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

对话人:

李少斐 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  本报评论员 

天津北方网讯:“开门编规划”,“夜话”聊民生,融入微信群、随时随地与居民互动……进入新时代,群众工作新意纷呈。形式新颖了、手段丰富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本质却没变。用好群众路线这个传家宝,需要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

张?:群众路线是一条鲜活“生命线”,需要不断展开新的实践,注入新鲜血液。在我市,很多党员干部利用8小时之外,走进社区、走入群众中间,搬着小板凳和居民话家常,这样的实践活动,让情感上的距离拉得更近,把“最后一公里”缩小到了“最后一米”,这已经不仅是形式上的创新了。

李少斐:“为人民服务”的关键,是弄清群众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当前,群众的需求已经从物质范畴拓展到文化、社会、生态等许多方面,以前关注“有没有”,现在则更注重“好不好”。真切感受群众的“急难愁盼”有哪些变化,就需要党员干部“身”入更“心”入、走“近”更走“进”群众生活。我们现在有“海河夜话”这样的创新实践,距离群众特别近,发现问题的精准度更高,也意味着对解决问题的要求更高,需要党员干部运用科学方法,把群众工作做得更实、更深、更细,切实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效果。

张?:做群众工作重在接地气,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必不可少,而在网络时代,“线上”成了最鲜明的生活标签,也是接地气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更好发挥互联网在倾听人民呼声、汇聚人民智慧方面的作用,是创新群众工作必须回答好的一道考题。

李少斐:群众在哪里,工作就要做到哪里;需求在哪里,服务就要到哪里。网络信息化技术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技术创新,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当老百姓活跃在微信群、朋友圈时,就要把干群之间的“连心桥”架设到这些地方。比如通过网络征集群众对“十四五”规划的建议,发挥互联网信息来源广、容量大、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就能更高效、精准地察民情、解民忧。同样关键的是,要善于依托互联网的技术便利,加强不同服务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进一步整合群众所需要的公共资源、创新服务载体,实现线上了解需求与线下落实无缝对接,把互联网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张?:走好群众路线,必须建立联系服务人民群众的长效机制。譬如我市广泛开展“向群众汇报”,进一步深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并形成了制度。当一种创新实践能长久坚持下去的时候,最终也会积淀成为优良传统的一部分。

李少斐:制度是管长远、管根本的,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需要思想自觉,也少不了制度的刚性约束。“向群众汇报”带有一定的考核、监督色彩,检验的是能不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抓好民生实事的落实,实质上形成了一种动力和压力机制,以及干群之间双向互动的联系服务机制。它始于对群众路线的创新实践,最终实现的是对这一传统的延续和深化。我们以这样的制度建设为依托,构建起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长效机制,就能避免出现“走走停停”的情况,保持“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最大政治优势。

张?:时代变化了,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不能变。无论如何创新,都要始终明确以什么为导向,以什么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这是对群众路线的守正。只有把握住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才能让这个传家宝始终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您如何看待守正与创新?

李少斐:守正与创新之间存在辩证关系,不断地创新会为传统注入新的活力,守正则能确保我们的初心不变、方向不偏。具体到实践中,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好群众最关切的身边事,努力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守住这个根本,才谈得上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发挥,让群众路线越走越宽、越走越深、越走越新、越走越好。(津云新闻编辑付勇钧)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