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天津北方网讯:“生态环境好了,心情也好了。”8月19日下午,在天津市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的双城生态屏障核心区,陈加林用手机给朋友录制小视频。
在他眼前,五颜六色的花朵点缀在大片的绿色之间,田间栈道上游人如织,或驻足远眺,或互相拍照。
“美景花映树,小站稻香浓。”这位老天津人感慨说,真是没想到,这里成了天津知名的网红打卡地。几年前,这里还坑坑洼洼,散乱分布着各类小企业,杂乱无章,空气也不好。
双城生态屏障区域自古为渤海退海之地,素有“九河下梢,水乡泽国”之称,是内陆生态湿地系统向滨海滩涂湿地转换的重要生态功能区。近年来随着快速城镇化发展,该地区为天津经济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既有的生态空间和生态功能逐步被侵蚀和削弱。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17年,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了“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要严格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形成绿色森林屏障”的战略部署。
屏障区共736平方公里,其中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15公里,涉及滨海新区、东丽、津南、西青、宁河五个行政区和海河教育园区,分三级管控,采取“一轴两廊两带三区多组团”的规划布局。
经过3年的规划建设,截至目前,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4.28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达20.4%,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3.5%,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由于住在附近,陈加林经常和朋友来散步。他发现随着生态环境变好,各种野生动物也逐渐增多了,“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我们都是受益者”。
建设双城生态屏障的同时,天津拯救七里海湿地的行动也大刀阔斧地开始了。经过3年治理,七里海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一度黯然失色的“京津绿肺”重焕生机。
“近几年,曾经消失十多年的震旦鸦雀、中华攀雀、文须雀等全球性近危鸟类开始重返七里海。”天津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陈力觉得,七里海近几年生态环境的变化,鸟儿最有“发言权”。
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天津市宁河区,是天津最大的天然湿地。陈力介绍,随着七里海湿地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这里鸟的种类已经由10年前的182种增加到目前的235种,数量由原来的20多万只增加到50余万只。除了常见的野鸭、苍鹭等普通鸟类外,还吸引了大量稀有珍禽。
天津七里海是鸟类从东南亚迁往西伯利亚的重要驿站,大量候鸟在迁徙途中经过七里海,停留觅食,有些还在七里海栖息繁衍。
然而,几年前七里海核心区所有苇田、水面为周边村集体所有,长期由承包大户生产经营,核心区被人为分割成若干块,形成一个个“土围子”。此外,核心区内外还兴建了宾馆、饭店、农家院等旅游娱乐场馆,大量游客进入核心区。同时,多数承包户从事渔业生产,污染了水体。这些都对七里海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生态环境被破坏,最直接的结果是,鸟儿都不来了。”陈力无奈地说。
为治理七里海,从2017年起,天津市宁河区对七里海核心区、缓冲区土地以及全部苇田水面实行统一流转,按照天津市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体系要求和《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17—2025年)》,实施了水源调蓄、苇海修复、鸟类保护、生物链恢复等一系列工程项目,使得湿地生态环境、水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均得到明显改善,湿地生态功能有效恢复,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
“现在七里海的水变清了,水质由原来的劣Ⅴ类提升到了目前的近Ⅳ类,鸟儿也都回来了。”陈力相信这里鸟的种类还会增多。
除此之外,天津持续大力度推进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沿着153公里海岸线,打响了近岸海域生态修复攻坚战,治理入海河流河道,修复被损毁的海岸线,清除对环境破坏大的滩涂渔业养殖,恢复自然滩涂和湿地景观面貌,随着整治的推进,天津近岸海域生态也逐渐有了改善。
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今年上半年,天津市对151家重点行业企业实施升级改造,对电力、钢铁、石化、水泥、玻璃等重点行业实施差异化减排要求。为破解“钢铁围城”“园区围城”,全面完成了35个工业园区治理,有序推进产能转移退出,上半年钢铁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同比下降42.7%。另外,天津还对65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开展节能和超低排放改造,今年上半年已完成25台。
今年上半年,天津PM2.5浓度为5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空气质量达标天数118天,同比增加9天。
“天越来越蓝,水越来越清,空气也越来越好。”市民于增会说,这些年天津坚持绿色发展,让市民很有获得感。(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原标题:天津绿色发展 美景常伴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