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面貌一新的前进村,年接待游客达2万人。刘玉祥 摄
天津北方网讯:前进村,一个位于双城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的小村庄。
这里隶属津南区北闸口镇,原名六道沟,是清末小站练兵时期军粮的核心产区。曾几何时,中外驰名的小站稻给这个340户、900多人的村子,留下过一段美好的记忆。
干净的街道、整洁的庭院、成行的枣树、碧绿的稻田、飘香的荷塘……漫步在村内,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
很难想象,几年前,前进村还是另一番景象。党组织虚化弱化、村办企业无序布局、村容环境脏乱差、村民收入增长缓慢,老百姓少了“精气神”。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如和煦的春风吹进了沉寂已久的小村庄。
2018年,我市启动双城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前进村被划进一级管控区内,绿色生态屏障内的落后村如何“逆袭”?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村探索绿色、协调、高质量发展的“华山之路”。
蝶变,就此开启。
──村民选出了“一肩挑”,强班子、抓党建、办实事,党组织强起来了。
──建立了覆盖全村的生态污水终端处理体系,临村而过的四丈河又恢复了浇灌农田的功能,小站稻“绿”起来了。
──实施了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相继实施了户厕改造、煤改电、自来水入户,村口街景、道路管网、绿化美化升级改造,小村庄靓起来了。
──帮扶组来了,打造千亩生态园,村民搞起了稻蟹混养,乡村旅游、林下经济,老百姓钱袋子渐渐鼓了。
──彩绘墙、村史馆、家风广场……文明村风让小村庄有“面子”,更有“里子”了。
改善人居环境 提升村庄颜值
蛙声喧闹午后,鱼影拨动荷塘。走进该村精心打造的千亩生态园,占地30亩的池塘中莲叶田田,栈桥划破连片的荷叶,蜿蜒通向深处;古朴的水车沉淀着岁月的痕迹。一旁的500亩稻田绿意盎然,秋风拂过,白鹭翩飞,花香萦绕。
可谁能想到,这个荷塘曾经是一个蚊蝇乱飞、臭水四溢的坑塘。
初秋新雨后,72岁的赵西明与几位老人聚拢在池塘边的长廊下“斗棋”。清风徐来,赵西明感叹道:“往这一站,就觉得心里舒坦。过去一下雨,坑塘就被灌得满满的,水面上漂浮着垃圾,臭气熏天,蚊蝇乱飞,周围的村民苦不堪言。”
2014年6月,前进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程,臭水坑的时代终结了。“开始就想清理干净,后来我们想,既然要治理,干脆就把它建得漂漂亮亮的。”谈起治理坑塘的那些事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国娟打开了“话匣子”。
于是,臭坑塘里沉积多年的淤泥、垃圾被清除了,清水涟涟。池塘里栽种了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蜿蜒的木栈道伸向池塘中央。远处,传统的木水车;近旁,仿古的长廊。一幅荷塘月色。
从蚊蝇乱飞的臭坑塘到花香阵阵的荷花塘,前进村人居环境发生了逆转,村民们预感到:村子要大变了。
一切按规划实施。村道路硬化、拆除违建、户厕改造、房屋修缮、农田改造等有序进行。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庄综合提升改造中,探索出了“内外兼修”、由点到面逐渐拓展的治理体系。前进村,以俏丽的身姿展现在人们面前。
清晨,炽烈的阳光透过繁茂的枝叶如涓水细流,村道两旁娇艳的花朵在微风中散发出诱人的馨香。花甲之年的高大娘正在胡同遛弯儿,身边影壁墙上火红的“福”字,寄托着村民对未来最朴实、最简单的憧憬。
曾经,高大娘对幸福的定义就是能通过土地整合住进楼房,因为那样就能在家里上厕所,就不必点炉子也能温暖过冬,就能用上自来水……可是近几年,高大娘的想法慢慢转变了。
思想的转变,源于我市启动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在帮扶组的带领下,前进村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绿色、协调、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带领干部群众从解决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实施人居环境整治,特别是建立户分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垃圾收运体系,使污水、垃圾倾倒不出户,从源头上杜绝了环境污染问题。”北闸口镇党委副书记李桂芹告诉记者。
采取“三格化粪池,集中管网,生态沉淀池”的组合模式,开展“厕所革命”。先后铺设了5400余米地下污水管网,兴建污水观察井330座、三格化粪池230座、生态沉淀池1座,户外旱厕全部改为室内抽水马桶。同时,完成了煤改清洁能源和自来水入户。从此,村民的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高大娘笑了。50多年来第一次在自己家中用上了水冲式厕所,不再为雨雪天到户外如厕而苦恼:“你说,我能不幸福吗?”
岳跃臣是前进村特聘的带头“能人”,他告诉记者,村里的哪项工作都离不开村民的配合支持,即便是户厕改造这样为群众谋福利的好事,刚启动时却遇到部分群众的抵触。
有的村民思想保守,不愿将室外厕所改为户内厕所;有的村民心存疑虑,不愿让施工队在家中破土。
咋整?岳跃臣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并决定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方式,通过打造样板,让配合改造的农户先行受益。
渐渐地,村民看到了户厕改造带来的便利,纷纷变“要我改”为“我要改”,村民认可了,厕改不再有阻力。
“屋里装上了水冲式厕所,可是方便多了。借着户厕改造的机会,还把家里重新粉刷了一遍,住着就是舒坦。”话语中,高大娘一脸幸福感、获得感。
沿着村内主街前行,一座绘着蓝天白云、金色稻田、粉色荷花的建筑掩映在红花绿树间,走近才发现是一座公厕。岳跃臣说:“这是一个公共卫生间,以前是一个简陋的旱厕,这次改造成为星级水冲式公厕,干净卫生、清洁方便。”
拿出“绣花功夫”,打造具有田园特色的村口景观。
狭窄、不起眼的村口拓宽了,栽上了绿植。石墙上,雕刻着“前进村”三个大字,周边大公鸡、小绵羊、蜗牛等造型栩栩如生,成为一处微景观,路过的行人驻足、拍照、发朋友圈。
徜徉在前进村,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清新……“绿色福利”让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城里人来了,说我们村像座大花园,羡慕着呢。”村民们乐哈哈地说。
倾心倾力帮扶 真心真意解难
前进村之变,源于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策:新一轮结对帮扶。
2017年,市政府研究室驻村帮扶工作组进驻前进村。近3年来,驻村工作组立足村情,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力推动前进村综合提升改造各项工作,加快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努力改善人居环境,着力培育文明乡风,逐渐摸索出符合本地资源禀赋的绿色、协调、高质量发展之路。
每天清晨六、七点钟,驻村帮扶工作组组长刘玮都要到村里转一转,看看各项工程的进度。谈起刚来前进村的情景,刘玮记忆犹新:“刚来的时候,村里的集体经济比较薄弱,但是我们有信心,一定要把工作干好,打造一个好的示范帮扶村。”
帮扶工作容不得打盹缓冲,驻村工作组熟悉村情户情,一手抓基础设施改善,一手抓特色产业培育,把一件又一件的实事做了起来。渐渐地,进村路和村内主干道硬化了,里巷铺上了花砖,装上了路灯,自来水改造了……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驻村工作组的干部们刚来时,村里环境还比较差。几位驻村干部每天踏着泥泞的道路,一点点去为我们这个村谋发展。”
在村中漫步,翠绿枣树映衬下的红色民居格外亮眼。
“我们为每户民居免费加装保温层,统一房屋立面颜色,这样,不仅村庄更加整齐美观,还能将‘煤改电’后冬季室温提高4℃至5℃。”刘玮指着整修后的红色砖房对记者说,去年以来,共整修房屋200多座,为村民房屋免费加装保温层25000平方米。
鸟儿飞舞、蝴蝶嬉戏,村内一处小花园内种满了绿树花草。石子小路、健身器旁,老人孩子欢声不断。
美丽乡村建设既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
家风广场,竖立着一个3米高的“家”字,安装了体现家风的文字牌和雕塑。“我们村的家风广场,让看到的村民产生心灵的震撼,潜移默化地引导村民更加注重家庭,维护家庭和睦,以良好家风孕育文明村风。”帮扶干部王鸿雷说。
在提升村庄“颜值”的同时,帮扶组坚持党建引领乡风文明,全力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学习宣传、文化健身、互帮互助、文明风尚和兴农产业发展 “4+1”志愿服务队伍,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墙,不断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通往荷塘的主路旁,有一处较早建造的土坯房,抬头一看,牌匾上写着:“村史馆”。王鸿雷告诉记者,这个村史馆是召集村内4位80岁以上的老人梳理村庄历史和民俗文化后刚刚建成开放的,为的是留住乡韵与乡愁。
一转眼,刘玮、李大为、王鸿雷3名帮扶干部已驻村3年了,言谈举止融入了前进村。他们不仅熟悉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也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他们的参与下,前进村一天天发生着变化。村民们常常拉着他们的手说:“你们不能走,前进村还需要你们。”
“村容村貌大改观,翻天覆地见新颜,各级领导来支持,帮扶成员功在先……”81岁的李武老人挥毫泼墨,以诗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加速生态“变现” 好生态好生活
2014年前,前进村280亩土地上聚集了27家机械加工类企业。
2018年,前进村被划进一级管控区内,土地被“捆绑”住,工业项目不批了,百姓心里慌了,“不知道该干嘛了”。同时,企业关停使得160多位村民暂时没有了工作,村集体收入也大幅度缩水。乡亲们心里不踏实,纷纷找村干部打听“咱村的出路在哪”。
“说实话,污染企业没有发展前途,早晚干不下去。”岳跃臣说,“企业关停后,我们按照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总体要求,将闲置厂房综合利用发展绿色产业,千方百计解决好村民就业等问题,使大家慢慢转变了思想。” 思想统一了,前进村继续巩固和发展已有的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将耕地集中起来恢复种植小站稻,还精心打造了“花海柳堤”等景观。
人改变环境,环境也改变人。
从牺牲环境只求经济利益到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村民的观念也在与时俱进。
“过去,我们村就是小站稻核心产区,后来种粮食收入低、水质也不好了,地就承包给了外地人种棉花,这可把土地糟蹋了,地没了肥力,板结严重,基本上就荒废了。”村民赵树林说,“这几年村里改造了农田,灌溉沟渠也打通了,村里组建的合作社将耕地流转集中起来,恢复了小站稻的种植。看到这绿油油的一片真叫人高兴。”
2015年,前进村成立了“呈坎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村内800亩农田进行统一的开发。村民以土地入股,成为合作社的“股东”,收获季,按土地分红。
“呈坎,寓意风调雨顺。”岳跃臣说,“我们种植了优质品种‘国稻919’,亩产1000公斤,每公斤售价在10元左右。”村民每年每亩地都有450元的分红,随着经营效益越来越好,“股东”们的分红也会越来越可观。
据介绍,生态园内共种植高品质水稻500亩,今年,又拿出150多亩地进行稻蟹混养,在30亩地的荷花塘里生态养殖河蟹,40多亩地的鱼塘里是自繁的野生鱼,津港高速桥两侧是200多亩的林地,种植了樱桃等经济林。
在通向生态园的主路旁,一座庭院外“杰懿农家院”的牌匾格外醒目。走进小院,40岁的叶春宏正在厨房里忙着收拾各种食材,准备迎接一会儿来吃午饭的客人。“客人们最爱吃我家的铁锅炖大鱼,吃完了带着孩子在村里转转,一般都要待上大半天才走。”叶春宏说。
目前,像叶春宏家一样的农家院已发展到5家,成为村民增收的又一来源。
依绿融合发展 产业点“绿”成金
“过去想要打造‘大美前进’,但农业项目收益低、风险高,不适合大资本运作。经过实践,我们决定转变思路,走‘小美前进’的路子,小而美、小而精,打造乡村生态游。”王鸿雷说。
3年来,前进村探索“社会资本+村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聚焦周末亲子游和学生户外教学两类客户群体,打造乡村精品游。
今年6月份,万兴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来了。谈及为何选择投资农业,选择前进村,总经理刘芝娓娓道来。
“我38岁了,在外企工作了16年,去年辞职创业。之所以选择农业,源于这样一个契机。”
“有一次,与一位教育工作者聊天,他告诉我,已经上大学的儿子问他,鸡蛋为何是淡的,鸭蛋为何是咸的。他很惊讶地对儿子说,鸭蛋是因为腌制了才咸呀!难道你不知道吗?后来我们又专门做了问卷调查,才发现,很多大人都不知道鸭蛋是怎么咸的。”刘芝说,这让她大为惊讶,孩子们谈起游戏头头是道,鸭蛋为何是咸的却不知道。也感觉到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耕大国,孩子们距离农村农业太远了,太需要回归了。
“当下,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劳动课也纳入学生素质教育内容,乡村振兴要跳出传统农业,寻找新的切入点,家长的痛点就是市场需求。”
“前进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淳朴的民风点燃了我的创业激情。”没有丝毫犹豫,刘芝和她的团队立足生态农业,融合科普教育,重点发展林下经济、散养鸡鸭鹅等家禽,生态养殖鱼虾蟹等水产品,推出田野拾蛋、乡野垂钓、荷塘月色旗袍秀等系列活动,并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深度教育游,向孩子们普及传统文化、农业常识。
“6月份开始,公司组织了6次亲子游活动,每次接待游客50人次。”刘芝介绍说,公司将50亩稻田整理出来,推出了种植认养。“我们将稻田分成了500份,每一份认养价格一年是998元。”
“参加了一次这里的亲子活动,体验特别好,孩子既体验了农村生活,又实地学习了什么叫‘浑水摸鱼’、‘良莠不齐’,增长了知识、见识。”来自河西区的张蕊说,她还介绍了很多朋友过来,大家纷纷点赞。
“我和你呀,你和我,一起来到前进村,前进村里风景好,多美妙!……”采访中,不觉间,已月上梢头,此时的前进村并不寂静,荷塘旁响起了前进村的村歌。
歌曲的作者是“新村民”韩会亮。去年12月份,演员韩会亮来到前进村租下民房,打造成精品特色小院,养殖观赏鱼锦鲤。他的到来也吸引了上百名文化界人士到前进村参观休闲,头脑风暴进行文艺创作。他还把前进村作为创业平台,把文化生活带到农村。眼下,他筹备的集餐饮与演出为一体的夜市已经开始经营,每天晚上都有来自市区和前进村周边的数十位游客前来消夏。
“我们新村民要和老村民一同努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前进村绿色高质量发展。”韩会亮说。
眼下,韩会亮又租了2套房子,打造“花房姑娘”慢餐吧。使前进村成为“网红”打卡地,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奔小康。
“我们将在花房内布满月季花和绿植,户外装修成像星巴克前台那样的点餐台,白天以咖啡冷饮甜品为主,晚上是时尚小酒吧,慢调酒吧。”韩会亮说。
韩会亮介绍,将“花房姑娘”慢餐吧的客户群锁定在年轻人,年轻人爱拍照、发朋友圈,追求时尚,不在乎吃什么,只要有美感,就有吸引力。
年轻人的“新潮”需求就是市场。
距离前进村10分钟车程的海河教育园区内,有13所学校,12万名学生。敏锐的韩会亮意识到,这或许是他潜在的客户源。
乡村振兴战略、双城生态绿色屏障……还是那片土地,还是那些乡亲。借“势”发展,因“绿”吸睛:前进村年接待游客达到2万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比3年前增长了1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3年前提高了4000多元。
“刘芝、韩会亮能来前进村创业,说明我们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的路子走对了,我们期待更大的蝴蝶效应。这,将助力前进村绿色、协调、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年轻的张国娟自信地说。(津云新闻编辑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