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美丽乡村的青春密码
“小康,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寻求突破的决心和生机,还有无数年轻人追梦奋斗的底气和动力。”——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杨月
从“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到点亮长沙夜晚“夜经济”的“网红打卡地”长沙天心区,再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翁草村……今年6月,我有幸跟随“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报道团队,来到湖南,寻找小康的青春密码。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在村民的晒谷场上,在一棵高耸入云、有着300多年树龄的梨树下,面对围坐在身边的父老乡亲,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指导全国扶贫攻坚战。
而今,湖湘青年把“从哪里增收”想得明明白白。穿越烟火,他们笑容中透着一股韧劲,在“香辣的湖南”,青春就要酣畅淋漓、活色生香。
这种韧劲,体现在十八洞村苗家阿妹、十八洞村第一位返乡创业大学生施林娇身上,就是过上好日子的那种决心。
采访中,既有“全景呈现”——深入田间地头采写的《这条路,一头通往十八洞村,一头情系中南海——湘西走出精准扶贫的小康样本》,又有“精准触达”——我们邀请施林娇录制了家书音频,制作了《榜样家书|施林娇:十八洞村苗家阿妹的诗和远方》,以青年视角讲述身边变化。“她用自己的选择证明:在家门口,同样有梦可栖,也会有诗和远方!”口语化的表达、音频化的呈现,作品在多端口收获了不少青年的共鸣。
我们还“脑洞大开”,创新策划制作了6组十八洞村新旧变化对比动图、H5《中国人的故事|美!十八洞村的脱贫面孔》、沙画视频《中国人的故事|99载,远与近的初心交响》,村民们有的靠养蜂,有的靠苗绣走上脱贫致富道路,这些十八洞村的巨变也将进行可视化呈现。我们着眼移动端传播,通过快闪+问答体人物故事的H5,提升用户阅读体验,让老阿妈们内心的喜悦和其背后的中国经验,润物无声地触达读者,引发思考。
这种韧劲,体现在投身“夜经济”的青年身上,就是烟火气中差异化发展的胆识和魄力。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我们在《长沙点亮“夜经济” 以奋斗奔小康》中,在青年们身上寻找差异化发展的小康密码。
“这个空间是一个八九十年代的长沙老社区,但我们结合着潮流文化在做,想让年轻人有参与感并喜欢这个品牌。”采访文和友集团公共关系部总监李明月时,我能身临其境地感到,激发年轻人对本地文化、对“国潮”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在餐饮之外打造品牌综合体,挖掘夜经济品牌升级的复合基因,已成为她和越来越多同行的共识。
在长沙,夜经济已呈星火燎原之势,从零散摊点到系统规划,夜经济发展不仅为年轻人的创业打拼提供了机遇与舞台,而且不断助力做大做强长沙经济发展这篇大文章。我想,这种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的胆识和魄力,应该在更多年轻人中传递。
这种韧劲,体现在“95后”“养虾大王”刘志鹏身上,就是创业者蓬勃向上的朝气和活力。“我们这里属于环洞庭湖区,水质好,小龙虾个头大、色泽鲜亮、肉质鲜美,准保‘吃货’们一吃难忘。”人间烟火牵动虾农生计,“95后”大学生刘志鹏一毕业就卷起裤管进水塘,当起了“养虾大王”。一年下来,刘志鹏从“白净小生”晒成了“黑小伙儿”。荷花虾没有辜负他的付出,2019年,刘志鹏带领20户虾农实现近200万元的营业额,净盈利80万元,有的虾农一年最多增收了8万元。目前,望城荷花虾养殖综合产值10亿元,参与养殖的贫困户每户净收益超过4000元。水面下,小龙虾正茁壮成长;水面上,虾农们笑逐颜开。我想,夜经济餐桌上消费的每一只小龙虾,都关联着一个家庭的幸福。
采访已经结束,思考还在继续。小康,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寻求突破的决心和生机,还有无数年轻人追梦奋斗的底气和动力。在他们眼中,小康与幸福感相连,就是顾客吃完凉面一句肯定的话,是小龙虾香飘餐桌时虾农的一个笑容,是来打卡拍照的年轻人的一个pose、一个赞……
拥抱小康生活,就是拥抱每个人的梦想之光。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