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拉郊乡,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山南洛扎沟下部,平均海拔3675米,年平均日照时间不足3个月。沟内土地贫瘠,几乎不产粮食。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在习近平总书记治边稳藏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在党的惠民政策特别是边境小康村建设的带动下,拉郊,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实现了美丽“蝶变”:家家户户住上了“小康房”,新公路即将贯通,头脑灵活的牧民办起了家庭旅馆,吃上了“旅游饭”……
“去年,拉郊乡人均收入达到20497元,居洛扎县第一。”拉郊乡党委书记古桑旦增无不自豪地对记者说。
住上“小康房”
“嫁人不嫁拉郊人”,这是流传在洛扎县百姓中的一句“口头语”,反映的却是昔日拉郊的贫困与无奈。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日前,记者来到拉郊乡拉郊村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家家户户都住上了连栋“别墅”,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鲜红的屋顶与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交相辉映、熠熠生辉。
“全村59户群众全都住进了‘小康房’。”拉郊村村委会主任扎西桑珠告诉记者,“每人享受40平方米,国家承担70%,群众自筹30%,政府出大头,个人拿小头,群众从心底里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
图为拉郊村一角。记者 段敏 摄
与乡政府相隔47公里的边境村杰罗布村(马家塘)的10户群众,则是不用出一分钱,就住进了110平方米的“小康房”。“由于交通不便,杰罗布村建造房屋成本很高,一袋水泥的成本将近450元。”古桑旦增说,“为了让群众安心放牧守边,党和政府竭尽所能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今年81岁的杰罗布村村民索朗群培告诉记者:“1995年搬到马家塘时,住的是帐篷。后来,古桑旦增带人帮我们修了石板房,现在又帮我们修了‘小康房’,还建了暖圈,我们再也不用为牲畜过冬发愁了。”
图为杰罗布村群众索朗群培(右)在讲述杰罗布村历史。记者 段敏 摄
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心关怀,更加坚定了拉郊乡群众放牧守边的决心和信心。他们自发地在山崖上喷上党旗和国旗图案,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和热爱。“国家帮我致富,我为祖国守边。”古桑旦增动容地说,“杰罗布村16岁以上的村民,每人每年享受国家政策性补贴两万多元,加上挖虫草和挖黄莲等收入,一年现金收入达3万多元,走在了致富的前列。”
现在,“山里人”的发展让“山外人”也很羡慕。“不少人都说,当初要是搬到拉郊乡就好了。”古桑旦增说,“这全靠党的富民政策和村民们的艰苦奋斗。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拉郊乡群众是通过艰苦奋斗、奉献边疆才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
吃上“旅游饭”
房子和基础设施改善后,拉郊乡群众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拉郊村两户头脑灵活的牧民率先办起了家庭旅馆。
28岁的桑旦玉珍,2017年住上“小康房”后,把家里多余的房间改造成了客房。“我家的家庭旅馆有9张床位,每年至少增加收入2000多元。”桑旦玉珍告诉记者,“听说,乡里要带领我们发展旅游业,未来收入会更高。”
拉郊乡虽然地处大山深处,但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杰罗布村所在的白玉地区,素有“世外桃源”“白玉秘境”之称。此外,拉郊乡还是有名的“手工艺之乡”,当地群众编织的筐子、背篓和制作的木碗、木杯、糌粑盒等手工艺品,在市场上知名度很高。
图为杰罗布村群众尼玛次仁(左)在招呼顾客。记者 段敏 摄
“每年5月以后,这里到处是五颜六色的杜鹃花,漂亮极了。”古桑旦增说,“为了加快推进边境地区发展,上级有关部门决定投资1000多万元在这里发展旅游业,修建旅游接待中心和栈道、观景台等基础设施。按照规划,通到杰罗布村的公路,将于今年全线贯通。”
喜讯传来,群众欢欣鼓舞。过去,由于不通公路,严重阻碍了当地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 “以前群众运送物资出去,全靠人背牛驮,光翻越嘎古拉山,来回就得两天时间。翻山出去11小时,回来11小时。路通以后,群众就可以开车把自己加工生产的手工艺品卖到山南和拉萨。现在拉郊村既懂手艺又勤快的人家,一年增收七八万元。老百姓都说,这叫‘汽车一响黄金万两’。”扎西桑珠乐呵呵地告诉记者,通过2011年“抢救式传承”,目前拉郊村70%的人家掌握了竹器、木器制作技艺。
发展旅游业的消息,让杰罗布村也沸腾了起来。米玛桑珠说:“群众都迫切希望吃上‘旅游饭’,把日子过得更好。现在好了,有了政府的支持和带领,村里不少人都开始行动起来了。”
走上“小康路”
路的变化,是拉郊乡发展的一个缩影——2004年,拉郊乡修通了砂石路;2016年,拉郊乡水泥路正式通车。
出乡道路改善后,拉郊乡群众逐渐走上了“小康路”。2010年,拉郊村村民格桑多布杰带领5户人家成立了运输队。他告诉记者:“运输队有大型货车7辆、小型货车7辆,带动14户群众增收。开大型货车的一年增收14万元左右,开小型货车的一年增收10万元左右。”
2016年,拉郊乡从四川绵阳请来两名技术员,指导村民种植黑木耳,发展特色产业。拉郊村3位村民跟班学习,原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加央拉姆就是其中之一。掌握技术后,她成了拉郊村的科技特派员。
“做科技特派员,每年能领到五六千元补贴,靠这些收入,2017年我家实现脱贫。”加央拉姆说。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目前,拉郊村建起了5个温室大棚,带动30户85人增收。扎西桑珠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我们培育了2万个菌包,如果市场销路好的话,又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在抓产业发展经济的同时,拉郊乡扎实开展“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让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古桑旦增说:“现在,拉郊乡群众人人听党话、跟党走,户户想富裕、会发展、能致富,实现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双丰收’。”
图为拉郊村村委会主任扎西桑珠(左)在向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央拉姆宣讲党的惠民政策。记者 段敏 摄
拉郊乡,我区边境小康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2017年以来,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论述,始终牢记总书记给玉麦乡卓嘎、央宗姐妹“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们都要看好守好”的重要回信精神,大力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在21个边境县、628个边境村实施边境小康村建设,涉及62160户241835人。目前,仅山南市就建成边境小康村30个。在边境小康村建设的带动下,广大边境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守护神圣国土、建设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