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52岁的于敏是一名基层人民调解员,虽然已经退休,但她依然活跃在社区里巷,帮助居民化解矛盾。闲不住的于姐钻研调解技巧、分析纠纷源头,用暖心的话语让当事人心悦诚服,而位于东丽区司法局华新司法所的那间“于敏人民调解工作室”更成为方圆数里的金字招牌。
天津北方网讯:52岁的于敏是一名基层人民调解员,虽然已经退休,但她依然活跃在社区里巷,帮助居民化解矛盾。闲不住的于姐钻研调解技巧、分析纠纷源头,用暖心的话语让当事人心悦诚服,而位于东丽区司法局华新司法所的那间“于敏人民调解工作室”更成为方圆数里的金字招牌。
化解纠纷矛盾
于姐说话,大家都爱听。不管是邻里间有了隔阂,还是夫妻俩闹了别扭,都能被她顺利化解。
家住华丰家园社区楼上楼下的两户邻居疫情期间有了摩擦——楼下大哥总是用木棍敲击自家屋顶,楼上大姐便来询问。大哥说:“我之所以敲,是因为你家每天又吵又蹦。”这位大姐觉得莫名其妙,说家里只有她和老伴儿,平时很安静。于敏得知后,先是安抚楼下大哥的情绪,劝他说,您做过脑部手术,不能总仰着头,也不能着急,甭管什么事,身体最要紧。接着,又开始“侦查”声响的来源,原来是更高楼层住户的孩子玩闹时发出了声响。于姐便叮嘱孩子的母亲,尽量让孩子降低音量。经过几番交涉,矛盾终于顺利化解。
70来岁的李姨跟老伴儿吵了起来,原因竟是老伴儿嫌李姨买的?子是长条状的,而自己想吃圆形的。李姨十分生气,就通过社区的视频,连线到司法所找于敏。于敏二话不说,赶紧来到李姨家中。见二老因为这点小事都气呼呼的,就把两人分开,“背对背”调解。于敏对李姨说:咱别着急,大爷什么脾气,您还不知道吗,自己出去转转,散散心。她又对李姨的老伴儿说:您出去拉胡琴、钓鱼,回来李姨把饭都做好了,多幸福啊,要是真为了几根?子把李姨气病了,还上哪儿找这样的好日子啊?几句话,老两口便平息了“战争”。
为农民工讨薪
虽然已经是退休的年纪,但为了做好人民调解工作,于敏每天仍在不断地学习,尤其是对于新出台的法律法规,更是悉心研读。针对前不久一起农民工讨薪纠纷,今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就派上了用场。某建筑公司把一装修项目承包给第三方,第三方又转包给刘某,刘某完成项目后,第三方差其6000元尾款,迟迟不予结清,甚至“失联”。刘某无奈,只得找建筑公司索要,可建筑公司却表示,自己已经跟第三方结清了工程款。于敏介入后,直接从法律法规入手,给建筑公司认真分析,根据《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规定,建设单位或者施工总承包单位将建设工程发包或者分包给个人或者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单位,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由建设单位或者施工总承包单位清偿。“明确了法条,对方的态度就不再那么坚决了。再从情理入手,进一步‘软化’他,请他换位思考。农民工挣钱不容易,况且,也不要因为几千块就让自己成为‘老赖’,影响企业发展。”最终,在于姐的“软硬兼施”下,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
解开十年心结
在实际调解中,有一些“陈年旧案”并不容易化解,但于敏想方设法让当事人解开心结,积极面对生活。81岁的王奶奶十多年前做了一次手术后,伤口周围的疼痛一直困扰着她。王奶奶辗转就医,听闻疼痛可能与手术缝合有关,就回到手术医院检查,但医生告诉她一切正常。与院方协商无果后,王奶奶又到医疗鉴定机构、医调委、卫生部门咨询,但都没有解决。“王奶奶的手术已经过去十年了,医院检查也没有问题,从法理的角度来看,即便走诉讼程序,胜算也不大。”于敏说,“老人家的疼痛可能跟个人体质有关,但其实老人家身体不舒服、又缺少关爱,才是她最大的心结。”此后,于敏便像女儿一样照料王奶奶,陪她聊天解闷,给她买营养品,告诉她晚上泡脚有助于养生,还买来泡脚的药材。今年母亲节,于姐送给王奶奶一束鲜花。王奶奶说,这是她人生中收到的第一束鲜花。
为了更好地帮助居民化解矛盾,于敏还将自己的调解秘籍向社区调解员倾囊相授——遇到问题要秉持中立,站在双方的角度换位思考;跟人接触先从情感上拉近,关心对方的生活和身体;平时入户时面带微笑,多聊两句,多了解居民的家庭状况。“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于敏经常这样勉励自己。(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