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舞原乡 大美铜梁
千古一壤,巴之故土;渝西腹地,龙乡铜梁。
观山川之形胜,巴岳山逶迤连绵,莽莽苍苍,玄天湖碧水如练,环绕其间,远眺似汲水卧龙腾跃欲起,阳光照射下,“山梁横亘,其色如铜”,铜梁因而得名。
览全域之风貌,地形如高昂的龙头,城区是如炬的龙睛,铜梁龙腾飞万里,气贯长虹,彰巨龙神韵。
山梁高耸,始见自然风光之雄奇;脊梁挺立,方显人文华章之灿烂。
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创造的“铜梁文化”璀璨诞生,斑斓多姿的铜梁文明播火传薪。
一千多年前,铜梁龙舞这一巴渝民间艺术之花在这里兴起,历经岁月淬炼,在传承与发展中享誉世界。
承千载之荣光,挺起龙的脊梁,“纪律重于生命”的楷模邱少云、著名音乐家刘雪庵、谍报英雄郭汝瑰等一大批杰出人物涌现。
铜的坚韧,梁的挺拔,孕育了“靠得住、顶得起、过得硬、容得下”的铜梁脊梁精神。
盛世繁华,巨龙腾飞。新时代,龙乡儿女正传承龙的精神,逐梦前行书写华丽篇章。
赏旖旎醉人的绚丽风光,寻记忆深处的浓浓乡愁,探名贤辈出的历史辉煌,品积淀深厚的脊梁精神……大美铜梁,予你眷念。
铜梁,中华龙舞之乡。腾飞的铜梁龙,是艺术,更是精神。铜梁儿女铸造龙的骨气、弘扬龙的精神,邱少云、刘雪庵、郭汝瑰、“包子婆婆”、吴定富……一个个名字永放光芒。新时代,铜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及人文精神,提炼出“靠得住、顶得起、过得硬、容得下”的脊梁精神。挺起龙的脊梁,龙乡儿女正不断续写着新的故事。
邱少云
用生命诠释忠诚
2009年9月,邱少云烈士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熊熊烈火中永生出一个伟大的名字:邱少云。
1926年,邱少云出生于重庆市铜梁区少云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少时的他命途多舛,9岁丧父、11岁丧母、13岁就开始了长工的生涯,受尽了地主豪绅的压迫和剥削。
1949年12月,邱少云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一员。不久,他便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
在人民军队里,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班长帮他补衣,战友教他学文化,老百姓送来慰问品。感动的同时,邱少云也用行动付出真爱回报:缝棉袜送战友、行军为战友扛枪;山洪暴发,他跳进急流,抢回朝鲜老大爷的耕牛……此外,邱少云由于苦练军事本领,各项军事技能都是连队一流,被委任为一排三班战斗组组长。
1952年10月11日晚10时,邱少云所在连队接到任务,消灭盘踞在朝鲜中部山区平康和金化之间391高地的美李军队,把战线向南推进。这项任务需长时间的潜伏,绝不能暴露目标,邱少云和战友们以草裹身作为伪装等待着。
12日上午10时30分,美机飞来邱少云所在连队的开阔地盘旋侦察,并不时俯冲、扫射,投掷燃烧弹。干枯的野草燃成烈火包围了邱少云,火苗在他身上乱窜,痛彻肝肠。
就在离邱少云很近的地方有一个小水坑,这时只要他滚到小水坑里打几个滚,就能将身上的火扑灭,可他没那样做。他紧咬牙关,强忍剧痛,两只手使劲往地里挖,任凭烈火在身上烧,直至血肉之躯化为灰烬,只剩下胸前巴掌大一块棉衣。
下午5时30分,总攻打响了。我军战士怒吼着潮水般地冲上了391高地,仅仅23分钟,全歼守敌,鲜艳的红旗在391高地上飘扬。
“纪律重于生命”的邱少云精神传遍了全军、传回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被追认为中共党员,追记了特等功,授予了“一级战斗英雄”称号。他的画像被印发全军,凝聚中国军魂。他的事迹被载入小学语文教材,影响着世代学子。
刘雪庵
《长城谣》 唱振人心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这首被亿万中国人传唱至今的爱国歌曲《长城谣》,激荡起胸中的爱国旋律,生生不息。它就是铜梁籍音乐大师刘雪庵的代表作。
刘雪庵是上海音专的高材生。大一时,他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谱曲,传唱上海滩;在大二,他的《航空学校校歌》名满军界;大四那年,他的《何日君再来》《红豆词》《踏雪寻梅》《采莲谣》《飘零的落花》《早行乐》等,发行欧美各地。刘雪庵被收入《大英百科全书世界·名人辞典》,成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顶级音乐家和西洋音乐民族化的重要奠基人。
刘雪庵一生创作了570多首歌曲。如今,在美国纽约、华盛顿、费城、新泽西州等地的华人聚会场所,常常唱响刘雪庵谱曲的《春夜洛城闻笛》《布谷》和《长城谣》。他的歌曲抒发着海外华人的中国情怀。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龙的信念、龙的文化、龙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不断繁荣强盛的精神动力。久负盛名的铜梁龙舞,舞出了巴风渝韵的火热情怀,翻腾起舞间,这一巴渝民间艺术之花耀眼绽放。
铜梁龙舞
“中华第一龙”舞动九天
2019年春节,千姿百态的灯组造型,群星闪烁的彩灯长河,“中华铜梁龙灯会”捧出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
千百年来,铜梁人与龙、龙舞结下了不解之缘。
隋朝开皇八年,安居建县,最早人们在田间玩稻草龙,欢庆丰收。宋朝商业兴旺,龙灯进入城市。明清时,由于商会、行帮的参与,龙灯品种日渐丰富。
“上元张灯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辉煌达旦,并扮演龙灯、狮灯及其他杂剧,喧阗街市,有月逐人、尘随马之观。”清光绪年间的《铜梁县志·风俗篇》生动记载了铜梁龙灯会的盛况,可见舞龙相沿成习。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铜梁龙走向鼎盛:三度腾舞天安门广场为祖国祝福,扬名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在海内外大放异彩,成就了“中华第一龙”的美誉。2006年,铜梁龙舞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铜梁龙有龙灯和彩灯两大品类,灯具千姿百态,舞姿缤纷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铜梁大蠕龙是广场文化艺术的上品。24节龙身、50米长,寓意24个节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出洞”、“龙摆尾”、“慢游龙”……变化无穷的动作和套路,展现出巨龙翻滚腾飞的意蕴与雄姿,最能渲染节日欢乐气氛。
竞技龙是铜梁龙的新宠,挂腰式、悬背式、撑伞式等高难度动作,千变万化,高潮迭起,不愧为国家竞技舞龙队。
在60多个龙舞品种中,最有名的当属“铜梁火龙”。在漫天飞溅的铁水钢花中,火龙时而翻滚,时而跳跃,时而打转,让人目不暇接;赤膊上阵的舞龙人狂野而刚劲,灵动而飘逸,人群欢腾,歌潮澎湃。此番盛景如诗:“九州方圆千龙舞,独领风骚铜梁龙。佳节年年灯如海,笑语欢颜乐无穷。”
铜梁龙文化持久的辉煌源于广泛参与和传承创新。5月31日,第十八届群星奖颁奖晚会上,《龙把子》作为重庆代表成功摘得群星奖,这是铜梁以龙为主题做优精品文艺创作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为深入挖掘文脉,把文化变为资源,推动铜梁龙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之铜梁,镇镇建起舞龙队、村村争创扎龙村,年年都有龙灯会、周周上演火龙秀,龙文化产业链年产值超过10亿元,实现了“办好一个节会、传承一批技艺、壮大一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
安居古城,是铜梁龙文化的发源地。这座集独特的建设格局、优美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于一体的古城,走过千年时光,行游于此,与龙有关的地名、建筑、美食、民俗、技艺等比比皆是,无不述说着数不尽的千年故事。
安居古城
看山望水最是此处寄乡愁
安居古城,始建于隋开皇八年。原名赤水县,因境内有赤水源而得名。明成化十六年更名为安居县,取“安居乐业”之意。
安居是座江城。“清清琼江水奔流至,滚滚涪江河呼啸来”,在涪江、琼江交汇处,这座仙境般的小城在龙文化的浸润里充满灵性。
安居是座文化城。在波仑山崖上,米芾手书的“第一山”个性张扬,与韩愈的“鸢飞鱼跃”相映生辉。作为与阆中古城、平遥古城、徽州古城齐名的安居古城,这里自古是文人墨客游览胜地。
走进街口,水云龙腾跃而来,在水声和笑声中盘旋飞舞,演绎着求雨的传说,寄托着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
书场里,在金钱板或急或缓的打击声中,坐上小板凳,端起盖碗茶,便可聆听妙趣横生的安居故事。
琼江书院培育了37名举人,一门三进士、父子两翰林成为后世传颂佳话。而今,两百多年过去了,琼江书院变成了安居小学,仍激励着古城中的一代代子弟发奋图强。
安居是座宜居之城。旧屋老宅依山而筑,沿中轴线布置,纵向为街、横向为巷,平地为民宅、山地为庙宇,几重进深,行走其间如同翻开了一本尘封的史书。巷内民居为四合院,天井居中采光排水,青瓦屋檐,雕花窗棂,木壁雕凤刻龙,精工彩绘。以李家祠堂,王恕、吴鸿恩两个翰林院和朱大夫第为典型的四合院,堪称明清山地建筑的范本。
“琵琶声声诉衷肠,泪湿罗裳透……”这是著名川剧《碧玉簪》的经典唱段。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安居古城。走在主角王玉林的宅院里,让人仿佛穿越到乾隆年间,置身于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中。
这里的传统建筑得到了善待,“活在当下”,就是安居古城最大的魅力。原汁原味的古城基调,造就了安居独一无二的古城韵味,让人们对于乡愁的追寻和守望在此寄放。
徜徉安居古城,闲逛于老街巷弄,品翰林酥、冲冲糕等地道小吃,或坐进湖广会馆看一台旧戏,在水袖招展、丝竹悠扬之中穿越历史……时光放慢了脚步,乡愁便弥漫开来。
铜梁区乡村振兴西郊示范片涉及5个镇街13个村(社区),是铜梁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手笔。今年,新建成的西郊绿道全长50公里,绿道两旁花草繁茂、绿树成荫,农场林立、屋舍俨然,产业兴旺、风景宜人,绘出了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目前,这条“绿道”正向“绿网”“绿道经济”不断深化,串联起5个镇街的精品水果、清水养鱼、花卉苗木、有机蔬菜、生态莲藕等产业基地,以及多个景区和乡村旅游景点,围合面积达5万亩。
西郊绿道,不但带活了一片产业,幸福了一方百姓,还加快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步伐,带动铜梁乡村全面振兴。
(责编:冯粒、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