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麻烦事变成顺手事(话说新农村)

时间:2019-07-20 12:37      

  农村垃圾分类不仅事关环境问题,也关系食品源头安全,因地制宜地开展起来,帮农民把麻烦事变成顺手事

  

  不久之前,在城市实行垃圾分类消息传开时,关于农村该不该也实行垃圾分类的讨论再度升温。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大多数人持肯定态度。但讨论至“在现阶段的农村进行垃圾分类是否现实”时,各种议论便多起来。

  为啥觉得不现实?部分人的理由是,不少农村刚刚告别“垃圾靠风刮”,能做到不乱扔就不错了,现在就说分类,太超前。部分人则认为,一些城里人都搞不明白如何分类,要让村里人去做,没可能。还有部分人提出,垃圾分类扔,就得准备相应数量的垃圾桶或者垃圾袋,对农村来讲,太浪费。

  那么,在农村实行垃圾分类到底现实不现实呢?应当说,很现实,而且必须尽快开始。想想农村是啥地方,那是事关“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安全的地方。在农村进行垃圾分类,不只关系到环境整不整洁,更关系到食品安不安全。如今人们都愿意选择有机食品,试想,如果用来沤制有机肥的瓜果皮核等可烂垃圾和农药瓶子、电池盒子这些有害垃圾混在一处,那有机肥何谈有机,食品的源头安全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农村不实行垃圾分类行吗?肯定不行。

  但农村也有农村的现实情况,农村的设施条件较差、经费投入保障不够充足等因素,的确会对现阶段在农村推行垃圾分类形成客观限制。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认真思谋,这些困难克服起来也并不难。

  一方面,可以从传统经验中进行借鉴。垃圾分类在农村其实是有着长期传承的。比如,延续多年的用畜禽粪便制作肥料、将作物秸秆当作燃料等“土办法”,就是按照将垃圾分类处理、循环使用的思路来的。科学总结其中的规律,巧妙加以运用,对其他类型垃圾的处理定会有所助益。

  另一方面,可以从现实经验中加以参考。目前,在东部省份的不少乡村,垃圾分类已经从当初的麻烦事变成了农民的顺手事。比如在浙江,就从可烂、不可烂这样最简单的分类方法开始,让农民容易上手;农村经济条件不一,实力强的村子就购置专门分类处理设备,实力弱一点的就就地取材进行处理。本就是让农民自己能受益的事,只要方法得当,习惯成自然那是必然的结果。

  纵观我国乡村,自然禀赋条件各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搞一刀切显然不行。传统经验和现实经验都告诉我们,激发起农民的内生动力是成功的关键。而激发内生动力的有效途径就是因势利导、因类施策。

  从各地村庄的实际出发,不要总想着把别人的经验照搬过来就能立刻见效,也别总想着一张图、一刀切就能立竿见影。把农民关心的事放在首位,找到一种最适合自身情况的垃圾分类方法。这个过程中,走得慢一点没关系,只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群众就会自觉动手把“室内现代化,室外开鲜花”的乡村美景镌刻在大地上。

  制图: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19年07月19日 18 版)

(责编:曹昆)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