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以下简称“复旦肿瘤医院”)徐汇院区成为上海市民关注的焦点。1月21日,这里在对医院员工及外包工作人员进行例行核酸检测时,发现1例本土确诊病例,院方随即宣布门诊停诊,实行闭环管理。病人、家属、部分医务人员、行政人员、外包工作团队人员都被临时隔离在医院里,这给院方的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战。
每天早晨6点,10余名财务部工作人员组成送餐志愿者小分队,他们身着隔离服,戴好口罩、帽子和手套,开始送餐。
1月22日起,为减少人员流动、加强楼宇管控,复旦肿瘤医院社工部迅速成立了一支由保障中心、后勤服务部、职能部门和部分临床、医技工作者等组成的20人送餐志愿者小分队,确保按时为院区内的4000名位医务工作者、后勤人员、第三方工作人员送上热气腾腾的三餐。
在院区全面闭环管理之后,留院患者的用餐配送依旧由数十位送餐阿姨完成。但医务工作者等人员被“禁足”在办公室或生活区,用餐成了问题。为此,后勤服务部门建立起各楼宇、各楼层取餐协调微信群,统计用餐人数,协调送餐事宜。
忙完餐食发放,送餐志愿者小分队部分成员立即转变身份,变身防疫工作服务队队员,投入物资发放、通勤秩序维持等工作。
除了隔离人员的生活问题,院方还要关注住院病患及其家属的心理问题。
“这两天我总是很焦虑,晚上也睡不着,我该怎么办?”1月24日,复旦肿瘤医院资源小站志愿者、二级心理咨询师程瑞芸听到了来电者略显疲惫的话语。
医院实行闭环管理后,隔离在病房中的患者及家属或多或少产生了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为了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医院社工部迅速联合护理部,发现需要心理疏导的患者及家属,依托医院资源小站“帮帮热线”线上电话平台,为其提供免费心理疏导,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程瑞芸介绍,她接到的第一个电话来自一位男性患者家属,他原本代替女婿来看望住院的女儿,没想到却被隔离在了医院里。“每当看着躺在病床的孩子,总让我焦虑、心痛,又生怕把这种负面情绪传给孩子,只好装出轻松的样子。”程瑞芸转述这名家属的情况时说,“很多病人生病后往往觉得拖累了家人,而如果这时家人的情绪很焦虑,病人就会自责。”她建议这名家属和女儿聊一聊,并鼓励两人用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这段隔离期。
一位乳腺癌患者也给程瑞芸打来电话,她原定的手术因隔离不得不延期。“心里总感觉有一股火压着,晚上也睡不好。”程瑞芸建议她在床上做一些类似瑜伽的舒展运动,让自己有一种“打开”的感觉,“虽然工作停下了、手术也暂时做不了,但你或许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好好调理自己的身体,准备迎接之后的手术。”
医院资源小站多年来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共建,拥有一支由10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心理志愿服务团队。1月25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专家陈涵、李小平也入驻医院开展工作,为患者、家属及其他被隔离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大家共同度过这段隔离期。
除了解决被隔离人员的吃饭和心理问题,复旦肿瘤医院还面临复杂的医疗诊治问题。
除了收治肿瘤患者外,该院还肩负着肿瘤新药的临床试验任务,按照规定流程让病人“入组”,给他们使用全球最新款的肿瘤治疗药物,进行临床试验。疫情防控之下,一些试验不得不搁置。
“谢谢你们,总算用上药了。”1月25日下午,成功加入医院乳腺癌临床试验并首次用药后,患者张阿姨难掩喜悦。这是复旦肿瘤医院徐汇院区启动闭环管理后开展的首例临床试验患者用药。
1月初,乳腺癌患者张阿姨因术后复发到该院肿瘤内科就诊,在得知院方即将开展一项关于早期复发性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试验时,便申请加入。按照治疗计划,她原本拟于21日完成该临床试验的首次入组用药。但这一天因徐汇院区启动闭环管理,张阿姨参加的临床试验不得不暂停。
“我们收到病房反馈,了解到张阿姨强烈的入组治疗意愿,及时跟疫情管控小组、学科专家沟通,寻找解决办法。”复旦肿瘤医院副院长、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吴炅介绍,经过充分考量和评估,医院决定在疫情严密防控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为张阿姨完成首次入组用药。
由于疫情管控,部分临床试验环节的负责人员因隔离无法回到工作岗位,致使往常顺畅的临床试验用药流程受阻。为保障试验顺利进行,医院迅速集结肿瘤内科、药剂科、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等,沟通落实责任,并在24日完成了各个流程的线上培训。
1月25日,临床试验药房经过了充分消杀,并由院感部门查验通过,在相关人员审查过张阿姨的检查检验结果后,肿瘤内科医生开具了医嘱。同一天,还有3名治疗心情迫切的肿瘤患者入组其他临床试验完成用药。
吴炅说,闭环管理后,医院陆续收到一些患者希望继续用药的诉求。经过慎重考虑和评估,医院决定调集力量,加强防护,在确保受试者治疗获益的前提下,让目前已住院的入组临床试验患者继续接受后续治疗。(王懿辉 朱一齐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本报上海1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