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乡的忧与盼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让老乡在干和拼中看到实实在在的希望
最近到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采访,蔬菜大棚里绿意盎然:第二茬冬菠菜出苗了,移栽的万寿菊也长了尺把长……同行的副县长樊海涛向我介绍,今年全县瓜菜等特色种植已达到40万亩。
据我了解,此前当地大多种植粮食作物和棉花,由于生长周期长、附加值低,农民有时一年忙到头,每亩地收入还不到1000元。樊海涛说,后来县里考虑到这里光热资源充足,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扩大瓜菜和万寿菊种植面积。然而,没想到的是,县里推出了不少支持措施,补贴、奖励、大力动员,可农户迟迟不见行动。
为啥有前景的东西,农民还是不愿意种?下乡走访,有人点出症结:“樊县长,光说让我们种,种出来卖给谁?这瓜啊菜啊可不比粮食,卖不出去可就坏了啊!”
这样的担忧在农户中并不鲜见,不管愿景多美好,收入没有到手还是不踏实。种菜没有市场销路,就谈不上真正的产业发展,有收益才有动力,有销路才愿投入。
于是,樊海涛和同事们分头开始市场调研。走访县内多家蔬菜批发市场后,他们发现莎车县一半左右的蔬菜需求要靠外地供应,这说明本地有很大消纳空间。此外,不易储存的瓜果蔬菜进行深加工后,还可以销往外地,于是,他们又多方联系,与一家蔬菜脱水企业做了意向沟通。
功课做足了,再向老乡们宣讲,大家有底了,动心了。眼看着邻居把种的洋姜打包卖给新落地的蔬菜加工厂,一亩地赚了3000多元,亚喀艾日克乡兰杆村贫困户努尔尼沙·沙迪克坐不住了,今年他一口气种了3亩蔬菜。“见着实惠了,咱就愿意干。”
扶贫关键在发展产业,可要让产业真正立得住,不仅得因地制宜,选好种什么,还得面向市场,解决好销售。在此前的一些采访中,记者也曾看到有的地方没做好产业整体布局就强制上马种植项目,最终农产品卖不出去,只好搞扶贫式采购,剩下的只能烂在农民手里,这不但损害了农民利益,也影响了干部的威信。莎车县的变化,当地村民们看在眼里,获得感在心里。
基层做决策,既要立足实际,对症下药,也需要着眼长远,让发展真正可持续。干部抓帮扶,要帮到位,但不能包办,重要的是通过示范带动,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从老乡的忧与盼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让老乡在干和拼中看到实实在在的希望,从“让我种”到“我要种”就没那么难了。
(作者为本报新疆分社记者)
栏目投稿邮箱:yxxz8494@163.com
《 人民日报 》( 2020年05月06日 11 版)
(责编:冯粒、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