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川成都市区往东50余公里,耀眼的灯光下,22平方公里的工地宛如白昼,塔吊林立,焊花飞舞——这里是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现场,每天近1.7万名工人在这里分班作业、日夜赶工。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2016年动工,将于今年基本建成。届时,成都将成为国内又一个拥有两座国际机场的城市。“3月全面复工后,各标段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抢工期。”机场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陈卫东表示,目前T1、T2航站楼主体结构已封顶,综合交通换乘中心的主体结构也已完工,各部门都在力争把建设进度提上去,不让疫情影响工程总体交付。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依照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造型修建。如今,“神鸟”外形初具,振翅待飞,项目也取得进展。4月30日,机场安保大楼完工并办理移交。交付仪式上,来自中建三局的施工经理毋敏激动得签字笔都难以握稳:“2月中旬,我们的复工申请一得到批复,马上组织工人就位。这两个半月不容易啊!”
保障防疫物资、确保人员安全……“困难不止于此。周围同时有多个在建工程,交叉作业涉及很多协调工作。”毋敏说,“大家都铆着一股劲,要把耽误的时间追回来!安保大楼的交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担子更重。”
按计划,机场安保大楼所在片区的所有保障设施将于今年9月30日前完工,中建三局提出“目标不减,质量不降”,抽调1000多名工人分成昼夜班组轮流赶工。“扛着扫描仪在屋面上一寸寸检查,半个月晒脱了两层皮,下工的时候连手套都没力气摘。”质检工程师王雷告诉记者,“虽然累,可心里踏实。毕竟工程质量来不得半点马虎。”
在机场众多在建项目中,一栋外观宏伟的大型综合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是造价超过9亿元的国航基地,将用于机场办公、员工公寓、多功能活动中心等。收工后,夕阳的余晖中,几台庞大的挖掘机在离国航基地不远处低垂钢臂,享受着片刻的休憩。
“这是870钩机,整个成都不到10台。”国航基地项目党支部副书记陈媛媛介绍,项目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地基岩石硬度是普通混凝土的两倍,刚开始时,打桩一整天,进度还不到3米。“这些大型工程机械来帮忙,难度降低了不少。”她告诉记者,复工后1个多月就清理了46万立方米土方。
“嘀嘀嘀……”离机场不远的工人宿舍区路口,智慧门禁通过人脸识别,在匝道口自动放行经过实名认证的工人。同时,值班医护人员对每名工人测量体温。“每名工人每天要测4次体温。”陈媛媛介绍,为严格防范疫情,项目规定只有持出入证的人员才能进出施工区、办公区和生活区。
赶工期、防疫情、抓项目,不仅要苦干,更要巧干。“现在建筑主体还没完全成型,但外立面的曲面设施已经同步做好,就等吊装了。”国航基地项目经理罗胜玉打开电脑,精准的建筑模型跃然眼前,“我们利用建筑信息建模技术,通过精准定位,保证建筑外立面的异形曲面效果更佳,外观成型更好。”罗胜玉介绍,“地面拼装、整体吊装”,能有效提高建筑的超长构件安装成型质量。
机场建设中,各项目引进“智慧工地”系统,自动统计、分组汇总各参建单位的工人姓名、班组和岗位情况,提升现场安全管理效率。
“整个机场的施工单位加起来不下60家。”机场建设指挥部航站区工程部总经理青维山介绍,很多标段的施工需要分段协作、统筹布局,以前单靠人工很难保证不出错。如今依靠引进的几套智慧管理系统,各标段施工基本能做到互不干扰、协同共进。
《 人民日报 》( 2020年05月06日 04 版)
(责编:冯粒、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