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4日上午7时49分,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
我国地震灾害严重,超过58%的大陆国土面积和将近55%的人口处于7度以上的地震高风险区。专家指出,公众地震安全风险和危机意识还不强,应对地震灾害的知识和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
玉树地震10周年之际,回望重建历程,“为何选择原地重建?”“人员密集场所怎样增强抗震设防能力?”“怎样防范化解我国的地震灾害风险?”……人民网记者就相关问题,对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副主任吴健进行了专访。
选择原地重建,还是异地重建?
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组织全国地震系统技术力量,赶赴玉树地震灾区开展应急救援、震害与损失调查、科学考察等,积极协助灾区政府抗震救灾,也为灾后恢复重建奠定了扎实的地震安全科学基础。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副主任吴健介绍,在这次地震中,结古镇遭受严重破坏,地震烈度高达9度,地震地表破裂带从城区南侧通过,最大位错量约为1.8m。结古镇作为玉树州和玉树市两级政府所在地,是区域中心城镇,恢复重建中是否参考北川县城模式进行异地重建成为首要问题。在震害调查中发现,结古镇城区房屋破坏全部由地面运动造成,其中倒塌或严重破坏的房屋、工程设施主要原因是未进行抗震设防或抗震设防措施不完备。调查没有发现场地液化、震陷等场地灾害;地震地表破裂带从城区南侧山中穿过,未进入城市建成区;地震滑坡等地震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结古镇西北河谷中,主要为山体基岩表层松散堆积物滑塌,仅造成局部公路路面破坏,与北川县城在汶川地震中遭受的巨型山体滑坡情况完全不同。
中国地震局根据上述科学考察和研究结果,提出了“原地重建、局部避让”的原则。这一建议为《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国发〔2010〕17号)采纳,该文明确“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的重建选址原则为就地重建、局部避让、积极设防、科学规划”。
人员密集场所怎样增强抗震设防能力?
震后10年,玉树教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初升高升学率从32%提高到98%,幼儿园入园率从3.5%提高到68%。
吴健在介绍灾后学校重建时表示,按照防震减灾法“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的规定,中国地震局提出学校、医院的抗震设防应当在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基础上,峰值加速度提高一个分区取值。
最终,《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要求“优先安排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严格执行依法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和强制性建设标准规范,把学校、医院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
怎样防范化解我国的地震灾害风险?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相关专家表示,防范化解我国的地震灾害风险,一是依法防治地震灾害风险。牢固树立法治意识,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深化改革、推动法治、化解矛盾、应对风险。进一步系统梳理和修订防震减灾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重大急需标准,提高法治化和标准化水平。
二是筑牢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基础。坚持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深化业务体制改革,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构建系统完备、协同配合、高效科学的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系,加强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建设,强化地震监测预报预警业务,健全地震灾害风险调查评估。
三是推进实施地震灾害风险防治重点工程。实施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继续开展地震活动断层探测,评估全国地震灾害风险,摸清灾害风险底数。实施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提升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全面消除安全隐患。
四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系。理顺社会各方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防震减灾社会治理共同体,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加防震减灾社会治理。加快推进地震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形成地震灾害风险防控治理一张网,巩固多元共治格局。
五是不断提高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服务能力和水平。以人民群众地震安全需求为导向,优化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科学布局和资源配置,丰富服务产品,完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为政府决策和人民群众提供科学精准的地震安全公共服务。进一步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全面提升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加快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长效机制。
(责编:孝金波、申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