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尚龙向记者介绍战胜新冠肺炎的四大“法宝”。人民网记者 崔东 摄
人民网武汉2月25日电 (记者 刘阳 崔东 韩基琛 尹莉娜)25日,武汉协和医院一位特殊的新冠肺炎感染者的康复出院,令所有医护人员十分振奋。64岁的他曾患有肾癌、脑血管病变和高血压等多种基础性疾病,经过30天的隔离治疗,终于可以走出医院——他就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与危重症病学研究所所长、原副院长姚尚龙。
姚尚龙连同妻子和女儿,一家3位医务人员都在这次疫情中不幸感染。住院期间,他仍在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参加与疫情的斗争。出院后,他依然“放心不下”:“这个病出院后虽然还需要一些时间恢复,但我相信很快就能回到一线工作。”
“我是患者也是医生,医生时刻不能忘记自己是个战士”
从确诊到出院,姚尚龙已同新冠肺炎斗争30天。他和妻子、女儿一家三口都是医务工作者。春节前,女儿一直在医疗一线工作,不幸被新冠病毒感染,随后,姚尚龙和妻子也都相继患病。
由于曾患有肾癌、脑血管病变和高血压等多种基础性疾病,姚尚龙曾经动过三次手术,所以他的病情比一般患者严重,治疗过程也更为棘手。而从医四十多年的他很清楚,医患双方互相信任、坚定信心,是战胜疾病最大的前提。
“假如医生没有信心,不行!患者没有信心,也不行!”于是,姚尚龙除了自己充分信任医护人员,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还在住院期间主动帮助其他患者建立信心,协助医患双方进行沟通架起医患并肩战斗桥梁。
姚尚龙与病友和医生合影。 受访者 提供
姚尚龙说,有一位高龄患者不愿配合治疗,一输液就拔针,他就以病友与医生的“双重身份”去做他的心理工作。他还督促医院患者们在病房内散步锻炼,深呼吸改善通气。自己每天也保持5000-6000步的活动量。
虽然人在病房里,但姚尚龙的心却始终迫切地想为战“疫”做点什么。他每天都在关注着疫情的发展,积极联系国内外的爱心企业、慈善组织进行援助,募集一线紧缺的医疗设备和防护物资;还参加线上的国际专家会议,分享自己的亲身经验和治疗建议。姚尚龙说,“我既是病人,也是医生。作为医生就时时不能忘记,自己永远是战士。”
“只要坚定信心,就没有越不过的坎。”
“信心”两个字,在姚尚龙的口中被无数次提及,“只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就没有越不过的坎。”说到激动之处,他抬臂做出手势,言语之间铿锵有力。
事实上,住院治疗期间,姚尚龙的血压一度波动很大,高时达到180/110mmHg,低时只有70/40mmHg,最严重的时候还伴有房颤。
“最难熬的那一周里,我也曾想到,这可能是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但随着积极的治疗,各项指标一天天转好,在周围医护、同事、学生的帮助关心下,我的心态很快就调整过来了。”姚尚龙回忆,“当时还有从新疆、汶川等全国多地打来的电话关心、安慰我,所以说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全国人民在支持和关心着。”
姚尚龙所说的“从全国多地打来的电话”,来自他曾经帮助过的许多人。作为麻醉与危重医学领域专家,姚尚龙此前多次经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1998年长江抗洪、2003年SARS救治、2008年汶川大地震……每一次他都冲在前线。
汶川地震时,姚尚龙曾带领武汉协和医院医疗队第一时间赶到灾区,一边指挥救援,一边利用间隙时间进行了17台手术的麻醉。也是自那一年起,姚尚龙开始为健康扶贫工作奔走全国各地。今年1月被感染之前,他还先后到新疆、湖南、黑龙江三地进行帮扶和授课。
详解战胜新冠肺炎的四大“法宝”
采访中,被同事们称为“劳模”、媒体评价为“扶贫铁人”的姚尚龙,却一再提醒,不主张医务人员带病工作,也一再向记者强调,每个人平时都要注重提高免疫力,重视疾病的早期预防。
2月25日,两次核酸检测结果都呈阴性后,姚尚龙顺利出院。与新冠肺炎斗争的一个月里,他总结出治疗过程中的四个“法宝”。
一是要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医护人员是战士,病人更是战士,全国患者都要对治愈抱有信心,这是一切治疗方法的前提。”
二是要自我调整,增强抵抗力。“即使没有食欲,每天也必须按时吃饭、吃药,补充营养,也要保持适当活动锻炼。”
三是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当前虽没有特效药,但每一位医护都竭尽所能想帮助患者减轻痛苦、缓解症状。只有医患双方积极地沟通配合,才能以最佳的状态,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健康。”
四是要早期预警,早日干预。“一方面,无论面对任何疾病,都应当早发现、早治疗,有症状及时到医院检查。很多患者平时习惯了‘硬撑’,小病拖成大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另一方面,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也要早期预警,时刻重视对重要器官的保护,及早干预是防止重症和减少死亡的关键。”
“许多新冠肺炎的患者在治愈后,心态都发生了很大改变。我自己过去也是一个‘玩命’的人,希望通过我的故事让更多人能够懂得关爱健康。”姚尚龙说。
(责编:白宇、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