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1月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的号角吹响,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便组成一支支紧急医疗队,陆续奔赴疫情严峻的湖北,尤其是武汉地区。截至2月21日24时,累计有270支医疗队35028人援助武汉。2月19日至21日,本报赴武汉特派记者先后探访了来自辽宁、安徽、四川、湖南四大省的4支医疗救援队工作现场,听他们讲述近段时间发生的动人故事,见证了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医者精神。
辽宁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
“三线齐动员”减少感染风险
时间:2月19日上午8点
地点: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
在辽宁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牵头负责的病区里,一排排病床井然有序,患者大都在休息,医护人员则紧张地忙碌着。每天上午8点,队长崇巍都会准时开始查房。
(崇巍队长正在隔离区查房)
崇巍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医大一院”)急诊科副主任,今年49岁。他说,救援队在2月3日下午接到通知后,开始紧急动员、迅速集结;2月4日午夜到达武汉,次日就进入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开始紧张工作。“报名时大家非常踊跃。辽宁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共86人,几乎全都报了名。最终被选中来武汉的队员以80后和90后为主,业务精湛且充满激情。”崇巍说,作为队长,除了诊治工作,他还肩负着队员的安全问题:“和我一起来的有49名兄弟姐妹。我们不仅要一起来、一起赢,还要一个不少地回到家乡。”
辽宁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利用网络技术,实行了“三线齐动员”的医疗模式:一线医生进舱管床,二线主治医生进舱查房,三线教授处理急危病例和疑难问题,大幅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和感染风险。崇巍说,我们开通了远程审核X光片,病人拍照完毕,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临床医生和医大一院影像专家可共同完成影像学诊断,提高了诊治质量和效率;救援队医生还通过网络直播,在线回答舱内患者的疑问。
(队员孙博在隔离区)
趁午休间歇,记者在距离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不远的酒店内,采访了救援队队员孙博。他是个开朗阳光的90后,虽然戴着口罩,挡住了大部分面貌,但记者依然能从孙博的眼神中感受到他内心的坚定。“接到动员令的时候,我心里既激动又忐忑,在客厅来回转了好几圈,不知该怎么和父母开这个口。”孙博是家中的独子,大学是在沈阳读的,很少出远门。不过,和他预料的一样,父母都十分支持他的决定。谈到母亲,他情不自禁地掉下眼泪。孙博母亲是一名教师,在儿子出发当晚,她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孩子,得知你即将前往武汉支援的消息后,妈妈一直呆坐在灯下,心里起伏不定,说不清是震惊、担忧,还是心疼、自豪……你逆风前行,作为妈妈,担心这个词已经太轻,而是揪心啊。这战场不见硝烟,没有子弹,却不比战火纷飞的风险小!不过,孩子你既然身披白衣,那就注定不能仅仅成为妈妈、成为咱们这个小家的天使,你应当化身为一只白色的雄鹰。”孙博对记者说:“在武汉,我能感觉到归属感和幸福感。患难与共的队友给了我团队归属感;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站出来,是我最简单的幸福!”
(吕鹏正在为患者拍摄X光片)
医大一院放射科的吕鹏也是救援队队员之一。刚坐到记者面前时,他不好意思地戴上了帽子,挡住那已经全部剃光的头:“本来还留着一点,但因为长时间穿着防护服工作,起了湿疹,索性就全剃了。”没来之前,他以为东北人适应武汉的寒冷天气肯定没问题。来了以后却发觉,这里的冷和沈阳不一样,是更令人难受的湿冷。尤其是刚来那几天,气温很低,吕鹏和几名队员在帐篷里进行场外分诊收治工作。帐篷前后透风,大家的手脚都冻木了,浑身透心儿凉,眉毛上都结了霜。“回想那几天,我们没少吃苦,但我觉得这些苦是值得的。”他说:“武汉患者一听我的东北口音,就会特别关切地问我冷不冷,有的病人还要把自己的外衣给我留下,这让我特别感动。”
医大一院医务部副主任、辽宁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领队张旭对记者说:“带队以来,我感受最深的是团队众志成城的精神面貌。所有队员都有‘舍小家,顾大家’的格局和精神,我相信一定能尽快打赢这场战斗。”
安徽首批援鄂医疗队
不放弃任何一个重症病人
时间:2月20日上午7点半
地点:武汉金银潭医院南五楼
早上7点以后,是医疗小组的交接班时间。记者穿过一间简陋的换衣室,见到了刚刚从病房出来、声音略有嘶哑的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圣文娟。
37岁的圣文娟是一名武汉媳妇,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她曾来过武汉很多次,但第一次为援助而来。大年初三和她一起到武汉的,还有安徽首批援鄂医疗队的185名队员。圣文娟等50名护士守护在金银潭医院重症病区;剩下的136名医护人员接管了武汉东西湖区人民医院和太康医院新冠肺炎病区近200张床位。
医疗队在了解到武汉重症、危重症病人比较多,急需重症治疗和监护的情况后,克服了医疗设备短缺、基础硬件不足等问题,紧急开设了有9张床位的ICU病区。安徽援鄂医疗队领队、党总支部书记汪天平告诉记者,首批队员大都是经过重症监护专科培训、具有丰富临床和管理经验的医务人员,有实力给予重症病人更好的照顾。
(安徽医疗队队员在重症监护室)
在汪天平看来,安徽援鄂医疗队来武汉就是要攻坚克难,让重症病人得到更好的照护,不能放弃任何一个重症病人。为了做好重症病人的护理工作,支援金银潭医院的50名重症护士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有的是原医院ICU护士长,有的是在急诊科、ICU工作多年的资深护士,全部都有ICU护理经验。圣文娟告诉记者,在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护理工作更加繁琐,涉及方方面面,从患者治疗、护理、吃喝拉撒,到一些有技术含量的操作,如呼吸机参数的调节、血液净化等。
粗略统计,安徽首批援鄂医疗队接管两个病区后,累计收治了近500名患者,目前已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出院。截至21日,紧急开设的ICU病区累计收治27名重症、危重症患者,其中2/3已转到轻症病区,有的已经治愈出院。
(由安徽队员收治的一名重症患者转轻,送患者转普通病房)
来武汉20多天,救治了不少重症患者,汪天平有两点体会,希望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治疗和康复。1.要早隔离、早治疗。及时干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阻止轻症向重症或危重症发展。有的患者,特别是年轻体壮的,患病前期症状轻微,可能跟感冒差不多,便觉得无所谓。但由于未及时救治,病情有时进展很快,甚至急转直下,最终导致不幸病逝。看到这样的病例,是很令人难过的。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的患者更要及时治疗,一旦发展到危重症,抢救便困难重重。2.对重症监护要特别细心。不能等到患者指标发生明显变化再去抢救,而是应时刻注意指标变化,一旦有不好的趋势就赶紧抢救,上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肺”)等。若等到出现明显恶化趋势,即使抢救也很难成功。
(安徽医疗队队员阮雪娇在重症监护室)
这段日子,队员们过得不容易。圣文娟告诉记者,来了这么久,特别想家里的两个孩子,二宝这几天就常问她什么时候回家。“妈妈,你们的病毒抓完了没有,你们赢了没有?”战斗了20多天,圣文娟觉得离回家的日子不远了。如今收治的重症患者没有前些日子的病人那么重了,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春暖花开,我们回家!”这是她和队友们最常说的一句话。
华西医院第三批援武汉医疗队
降低死亡率,啃下硬骨头
时间:2月20日晚上8点半
地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第三批援武汉医疗队晚间会现场
来武汉的第二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第三批援武汉医疗队就开起了晚间会。临时会议室设在医疗队所在酒店,副队长晏会对记者说:“即便是在‘战’时,我们每天也必须开个碰头会,总结经验、解决问题,这是华西的惯例。”他介绍说,华西医院援武汉医疗队先后派了三批,共161人,以2月7日抵达武汉的第三批人最多,有130人。
晏会不仅是华西医院应急办副主任,也是国际应急医疗队(四川)的队员之一。这支医疗队由华西医院牵头筹建,是全球第一支最高级别的非军方国际应急医疗队,参与过芦山地震、尼泊尔地震、九寨沟地震等多次国内外救援任务,代表了中国卫生应急的最高水平。“它不仅仅是一支医疗队,更像是一座移动医院。我们相当于把一座‘方舱医院’从成都搬到了武汉。”
(华西医疗队正在做会诊)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是武汉3个专门收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之一。“2月10日,我们接手了这里的两个重症病区,总共80张床位。” 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第三批援武汉医疗队队长康焰对记者说,队伍里人数最多的是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包括40名护士和6名医生。“我们此次的任务很明确,就是要降低死亡率。一方面要减少危重病人数量,避免由轻转重;另一方面要降低重症患者死亡率,尽可能由重转轻。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后者,是块比较‘硬’的骨头。”
原本第二批医疗队的名单里就有康焰,当时他的行李都已打包托运好了,突然接到上级电话要他暂缓支援。“当时我挺失落的。不过一周后,我又接到通知,成为第三批的队长。我知道自己一定会来,所以连之前打包好的行李都没拆。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汶川地震的时候,全国人民包括湖北人民都支援过四川。如今武汉的疫情最重,就该我们上了。”
(华西医疗队正在给重症病人插管,准备上呼吸机。)
康焰他们接手重症病房以后,首先对病人进行了评估和筛查。“我们把病区分为红区、黄区和绿区,实行分级管理,以提升救治成功率。粗略统计,红、黄、绿区患者分别占10%、15%、75%。”对于红区,集中骨干力量进行最精准的诊疗,红区的死亡率降下来,整体的死亡率就下来了;而对于绿区,几名护理人员就能满足患者需求了。
康焰介绍,团队里还有心理学专业的队员,分到不同病区开展心理咨询和干预。护士长唐荔说,前不久一名病人恶心、呕吐、没食欲,状态不佳。“这位婆婆虽然年龄很大,但特别活泼,告诉我想吃蒸蛋和豆腐乳。我们午饭里刚好有蒸蛋,大家自带的豆腐乳也有没开封的,我就让护士给她拿了进去。”后来婆婆又和护士说,这豆腐乳太辣了,是四川口味的,能不能替她买一瓶广东口味的。虽然后来没能买到广东的豆腐乳,但婆婆的心情明显好转,每天看到护士都笑眯眯地说:“感谢你们川妹子啊!”康焰告诉记者:“其实病人真正需要的并非一个蒸蛋、一块豆腐乳,而是有人管他。当他们的诉求得到满足时,心里就会踏实,有了信心以后,病好得也会快一些。”
(华西医疗队正在进行远程医疗会诊)
截至2月24日,华西医院第三批援武汉医疗队已累计收治137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其中已治愈出院4人,另有67人已经转至轻症患者收治点。
湘雅医院援鄂国家医疗队
不仅治身,还要医心
时间:2月21日下午3点半
地点:武汉协和医院战时指挥部
下午3点,湘雅医院援鄂国家医疗队领队钱招昕刚刚忙完手头的工作。见到记者时,他很高兴地说:“刚刚又有几个病人要出院了,我很高兴。”他跟记者讲起了这些天的经历和感受。
2月6日晚,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接到任务,要组建医疗队驰援武汉。通知下发一个半小时内,30名医生、100名护士组成的白衣战队就组建好了。“自发的使命感非常强烈!”钱招昕说,有些科室想来的人多,不得不筛一批下来,甚至有位已到退休年龄的急诊科教授报名请战。医疗队中有一对年轻夫妻,他俩告诉记者,他们只是众多医护工作者中的一员,来到武汉是因为治病救人本身就是医者的职责。
抵达武汉的第二天,湘雅医疗队负责的病区就开始收治病人;第三天,湘雅和武汉协和医院联合病区也开放了。目前两个病区都满负荷运转,分别收治了55名和52名患者,其中很多是重症、危重症病人。截至2月22日,湘雅医疗队负责的病人中已经有9位患者治愈出院。近几天,新收治的病人比第一批收治的病人症状轻了。
(钱招昕和医疗队员们在重症监护室)
在钱招昕看来,很多病人处在严重的心理创伤状态,医护人员要治疗的不只是身体上的疾病,还要给予病人心理上的疏导和支持。“特殊时期,人文关怀很重要。”钱招昕说,不少人全家都被感染了,甚至有的亲人已经因新冠肺炎离世。在这种情况下,患者住在隔离病区,会有对疾病的恐惧,对死亡的担忧,对亲人离世的悲伤。为了给病人更多关怀,湘雅医疗队向所有医生护士提了要求:进隔离病房后,第一件事就是跟病人打招呼、交谈。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要多跟病人沟通。这种交流能够给病人一些安慰,传达乐观情绪,对病人的心理是非常有益的。钱招昕举了一个真实案例:
湘雅医疗队负责的病房里有一位老年患者,她的老伴住在2楼重症监护室,情况比她严重一些。她很担心老伴,一直焦躁不安,也不怎么配合治疗。为了让两位老人安心,护士就帮她录了一段鼓励视频,先发给钱招昕,再通过武汉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转给2楼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团队。老爷子看完后也录了一段视频,转回来给老伴看。她看完之后,焦躁、担忧的状态缓和了很多,也渐渐开始配合治疗。
高龄老人的关怀工作更加重要。钱招昕说,目前病房里有几个八九十岁的病人,有的身患多种基础病。他们的家人在不同的地方隔离治疗。老人没办法和家人联系,家人也没办法照顾老人。这时医护人员不仅要做治疗护理,协助他们吃饭、翻身、大小便等,更要给予陪伴和安慰老人的情绪。
(湘雅医疗队员在为患者进行护理)
湘雅医疗队来武汉有两大任务:一是抗疫,帮助病人;二是保证队员零感染。作为领队,钱招昕觉得零感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刚到武汉那几天,面对全新的环境、未知的传染病、与其他医疗队伍的磨合、病房的满负荷运转,医疗队的安全重担压在了钱招昕身上。为此,他和队伍里的专家们群策群力,发扬湘雅管理制度化的传统,从防护培训、物资检查,到进病房准备,再到穿脱流程,全部制度化。目前,没有一名队员出问题,所有人都斗志昂扬,战斗力良好。不过,钱招昕还是担心队员的警惕性会降低,于是不断唠叨、反复提醒:一定不能忘记所有的防护节点,防护细节必须到位。
钱招昕说,这次来武汉有两个感受,一是湖北人民确实很辛苦,二是湖北的医疗团队一直在奋战,很心疼。“没有经历过新冠疫情,我们都不知道自由呼吸也是一种幸福。真心希望疫情尽快结束,湖北人民能自由呼吸,湖北同道能够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
(责编:白宇、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