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疫情赛跑,这句话对于疾控人员来说,有不一样的解读。争取时间,翔实的流调数据和实验室研究就能为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争取时间,每一项防控措施就能为更多人的健康提供保护;争取时间,就是让更多的一线医护人员减少病毒感染的风险。截至2月1日,中国疾控中心累计派出73名队员开赴湖北抗疫前线。
第一时间抵达现场
2019年的最后一天,北京昌平六环外,中国疾控中心园区的宁静被打破。“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的信息让每一个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人员的神经绷了起来。
“迅速整合专家队伍,安全有序开展各项工作。”中国疾控中心派出的9名专家与其他领域的专家会合,乘坐最早的航班抵达武汉。
冬季的武汉阴冷又潮湿,而凌晨的武汉更显冷清。前期的调查已经将矛头直指华南海鲜市场,此时已经被当地政府关闭。华南海鲜市场位于武汉市江汉区,距离汉口火车站只有1.3公里。
“找寻病原,找寻致病元凶,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我们必须第一时间抵达市场,尽快取回标本展开检测。”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表示。时不我待,专家们决定迅速进入市场,在凌乱的摊位中艰难行走着,认真查看记录摊位位置,仔细询问销售物品明细,对售卖商品和相关环境进行了全方位采样。千头万绪,艰巨的工作迅速压在前方工作组的身上。
与此同时,国家、省、市三级疾控人员整合力量,混合编组,数据管理和分析、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病例管理、应急监测和技术方案制定等6项工作迅速启动并运转起来。
第一时间送达北京
2020年1月2日,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党委书记武桂珍焦急地在所门口等待着武汉肺炎疫情第一份标本的到来。中午12时,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检的4例武汉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疫情病例标本送进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早一分钟检测,就能早一分钟做出结果。随着第一份标本的接收,实验室开始紧张、高效运转起来。接到标本3小时后,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阳性检测结果出炉。为进一步确定病原,历时24小时首批标本的序列测定完成,从临床标本中获得了病毒的全长基因组序列,基因组比对结果显示,该病毒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
1月4日,成功研制出灵敏度显著高于前期?用试剂的高特异性PCR检测试剂。5天后,中国疾控中心在电镜下观察到典型的冠状病毒的颗粒状态,病毒分离培养成功。这为确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引起武汉聚集性肺炎的病因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实验室证据。1月12日,从环境样本中成功分离到病毒;1月24日,在全球首发第一株2019-nCov病毒毒株信息。
第一时间追踪疫情
华南海鲜市场周边人口密集,大多数商户都选择在附近居住,这里是疫情的聚集地。流行病学调查小组将目标锁定在了市场周边的诊所,并重点围绕华南海鲜市场的野生动物来源开展溯源调查,对华南海鲜市场从业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第一时间追踪疫情。随着大量认真细致的调查分析,相关调查研究和风险评估报告陆续提供到决策部门手中。
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主任李群赶到武汉,立刻着手制定了《武汉市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应急监测方案》和《武汉市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密切接触者管理方案》。他的同事分三组赶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对89例收治病人全部进行调查。
湖北黄冈正面临病例增长高峰期,确诊病例数仅次于武汉。样本量巨大、检测任务艰巨。来自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病毒病所、艾防中心的18名专家分两批连夜奔赴湖北武汉、孝感、黄冈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一线。
“我们已经坐上去往黄冈的车。”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张晓光和当地负责人接上了头。张晓光曾经在2014年援塞抗击埃博拉疫情时,第一时间到达塞拉利昂并完成了中国在塞期间首例埃博拉病例检测。张晓光很着急,也意识到这次的检测任务将会更加繁重。
“戴好口罩,检查是否不漏气”“样本的分装一定得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手套污染可能性最大”……进入实验室前,先后到达的18名队员在微信群里互相提醒。
任务越艰巨,程序越要符合规范。生物安全是底线,也是红线。越是风险高的地方,越是他们的战场。中国疾控中心的专家们夜以继日,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健康37℃工作室王君平)
(责编: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