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地面卸货队员等待直升机。
李 航摄
2019年12月,雪鹰601在泰山站降落,打开舱门的瞬间。
李 航摄
今年,我将在南极度过第三个春节。
第一次在南极过春节,是2015年。那时,我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身处南极迎接农历新年,我满脑子都是新鲜和兴奋。
那年春节,第一次没有烟花红包,也没有串门聚会。陪伴着我的是雪原、冰山、企鹅,以及和我一样留守在中山站里的数十名科考队员。
南极,季节更替与北半球相反。每年11月前后,南极进入夏季,南大洋的海冰迅速融化。这为南极科学考察提供了绝佳窗口,各国纷纷选择在此时派出考察队前往南极。直到来年3月,南极进入冬季,绝大部分考察队员也将在这时撤离。所以,几乎只要参加南极科考,就会附送一次南极春节。
南极的春节充满了浓浓的年味。除夕前的某一天,走进餐厅的我立马发现了眼前的不同——四周的墙壁上挂起了中国结,红色的彩带沿着对角线占领了整片天花板,靠近冰山一侧的窗户上则贴上了整齐的窗花。紧接着,书法好的队友开始为大家写春联,大家可以贴在各自的宿舍门口,内容甚至可以私人定制。
春节联欢晚会开始的时候,是中山站的下午5点。通讯员将整个站区的网络连接都断开,为的是将所有带宽留给餐厅的电视,让大家能够一边聚餐一边看春晚。我的印象里,还没有哪次和这么多人一起看过春晚,也从来没有看得这么认真过。
第二次在南极过春节,是一个意外。2016年2月,此时的我已经在中山站驻守了一年多。因为临时新增任务,回家过春节计划随之取消,我即将在南极连续度过第二个春节。我一边调整好心态迎接新的考察任务,一边和家人解释春节为什么又不能回家过节。
眼前,是即将到来的2020年农历新年。我又一次穿上了考察服,参加我国第三十六次南极科学考察。时隔4年后,我又一次站在了地球最南端的大陆上,迎接自己在世界尽头的第三个春节。
这次考察,随着“雪龙2”号科考船首航南极,我国南极科考进入了“双龙探极”的新时代。和几年前比起来,南极科考站里的工作生活环境更好了,科考设备更先进了,考察队伍也更壮大了。
曾经,前辈们去南极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正为南极事业奉献着他们的青春。此时,曾经和我一起在中山站越冬的队友姚旭,正带领着泰山站队在南极内陆腹地考察。他三十出头,今年已经是他在南极过的第十一个春节了。
(作者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博士后,本报记者刘诗瑶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0年01月25日 06 版)
(责编:冯粒、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