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活看点】
绢纱为肤,真丝为发,绸帛为衣。一双巧手,能画能裁。齐聪颖,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绢人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她手下,无数戏曲、小说里的人物成为栩栩如生的绢人,向人们诉说着传统民间文化里的故事和内涵。
金灿灿的油料从极细的纸卷尖流露,如提笔写字般“画”在事先裁剪好的布料上,一气呵成。画在脑中,不需临摹……不到5分钟,齐聪颖(见上图,本报记者张武军摄)就画好了一件真丝缎裙子的花边线条。
绢人,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技艺。上世纪60年代,葛敬安等美术大师在有关部门支持下,成立了北京市美术人形厂,陆续制造出许多绢人,让这项技艺在当代得以重生。齐聪颖正是1963年入厂,拜葛敬安为师,踏上艺术道路。
齐聪颖家中摆放了许多精心创作的绢人:穆桂英、四臂观音、窦仙童……多是京剧、民间小说里的人物。据她介绍,传统的绢人技艺需要十道大工序和数十道小工序,包括雕塑头模、糊头、塑体型、服装(彩画)、组装等。
做绢人之前先要确定人物外形,也就是找到参照物。例如古代仕女图中的宫廷女子、京剧作品中的生旦净末丑等不同人物形象。齐聪颖说,制作一个绢人需要1个月左右,可“功夫在诗外”,做绢人之前工匠需要对人物原型甚至人物背后的故事和精神有充分了解。“困难从来都不是手工活,而是制作者对作品的理解和领悟是否到位。”
首道工序是雕塑头模。需要制作者有整体意识,对作品有独特理解。“做好石膏头模需要一周左右,之后还要不断调整。”
第二步是糊头,也就是用绢纱把头模包裹起来。“传统绢人手艺要求必须包3层纺织品,先用糨糊粘好两层优质针织品和丝织品,然后再用乳胶固定好最后一层绢。”最外层的绢上还需要用毛笔画上眉眼、腮红等,这是绢人“芙蓉如面柳如眉”的关键。齐聪颖拉开抽屉,里面整齐摆放着许多不同颜色的染料和油烟墨。
最让人称奇的是绢人的头饰:“窦仙童”头戴的小头盔,直径和高各只有8厘米,上面竟插有50多根晶莹剔透的珠串。齐聪颖说,做好头饰的秘诀在于“掐丝”,一根根富有弹性的捻丝在工匠的巧手中千变万化,与头盔、服饰等融为一体。
手部和体型的制作也是绢人制作的两大难点。铅丝作手骨,铁丝作脊柱和四肢,躯干部分还需要先用纸巾包裹骨架,再以棉花、针织品等完成外层包装,步骤缺一不可。仔细端详,绢人手掌上竟还有小巧玲珑的绢制“手套”,并点缀以扳指、指甲油等细节——这正是齐聪颖的道具功夫。环视她的工作室,各色小扇子、小篮子精巧细致,全为手工制作,极为用心。
最后,便是将人物躯体、手臂、头部组装起来,穿好衣服,戴好发饰,配上道具。这组装造型的步骤,是将之前所有绢人“零部件”化零为整的决定性步骤。
从小就喜欢绘画的齐聪颖觉得自己在这项技艺上有一定天赋,“上世纪70年代,巴基斯坦友人来北京交流访问。当时我们厂接到任务,要做一个巴基斯坦民族特色的脚铃舞绢人。整个车间都发动起来,十几个人一起分工制作。我单独又做了一个不同形象的脚铃舞绢人,作品完全不逊色于车间的集体作品,连师父都不敢相信这是我独立完成的。”
如今73岁的齐聪颖每天仍在钻研绢人制作的新技法。“我想继续突破创新,做出一些外国的艺术人物和现代人物。”她还致力于绢人制作教学,让这项技艺永远传承下去。
《 人民日报 》( 2020年01月21日 06 版)
延伸阅读
(责编:白宇、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