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内地震正式速报比2018年减少88秒

时间:2020-01-11 20:58      

人民网北京1月11日电(记者孝金波)“地震速报时效和精度不断提升,国内地震正式速报平均用时572秒,比2018年减少88秒。”近日在京举行的2020年全国地震局长会议上,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介绍说。

2019年,地震灾害造成我国19人死亡 427人受伤

据中国地震局《2019年地震年报》数据,2019年地震灾害造成我国19人死亡,427人受伤。其中我国大陆地区发生地震灾害事件13次,共造成17人死亡,41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59亿元。灾害最严重的地震为四川长宁6.0级地震,造成13人死亡,299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53亿元。震级最大的是西藏墨脱6.3级地震,未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台湾地区2人死亡,16人受伤。

我国是全国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大陆人口占世界1/4,但大陆地震次数占全国大陆地震的1/3,而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全球的1/2,2000-2019年的数据表明,我国大陆因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人数仅占到全球的12%。

提升地震监测水平 扎实推进地震预警能力建设

地震预报是全球难题,目前人类无法精准预报。在2019年,中国地震局的地震速报时效和精度不断提升,国内地震正式速报平均用时572秒,比2018年减少88秒;自动速报平均用时111秒,比2018年减少22秒;自动速报震级平均偏差0.21级,相比2018年精度提高22%。

如何完善地震预警覆盖?地震部门开展测震台网、地球物理台网规划编制,推进全国地震监测台网顶层设计。实施100个地震台站标准化改造。完成青藏高原72个站址勘选和11个高原高寒试验站建设,西藏西部、青海西部、新疆西南部地震监测能力由3.5级提升到3.0级。制定专业设备计量检测规定,完成162个型号设备定型。累计建成23个检测实验室和比测台站。

强化地震预报和震情跟踪研判 打通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

通过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地震部门邀请系统内外科研、教育单位相关专家200余人次参加会商研判。

全面启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编制23项技术规范,河北、福建、四川、新疆等7个省(区)累计安装烈度仪5000余套,重点地区预警技术体系初步成型,福建、四川等地区初步具备地震预警服务能力。

如何让老百姓第一时间知道地震了?地震部门联合广电部门探索利用应急广播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打通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与国铁集团实现地震信息互联互通。

“以防为主”着力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

如何落实“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在回答人民网记者提问时,郑国光介绍,目前着力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编制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实施方案,确定87个试点市县,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编制总体工作方案,完善抗震设防标准体系。

“加强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不仅是地震部门的事,更是所有人必须关注的问题。比如学校防震,可能涉及到教育部门,水库防震,就涉及到水利部门,目前我们与发展改革、财政、住建等部门建立风险防治协同机制,组织首次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执行情况检查。”郑国光说。

2020年,推进地震信息化建设 不断强化防震减灾法治建设

郑国光介绍,地震监测预报预警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本业务。全面做好这项工作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职责所在,责任所系,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夯实观测基础,提高预报预警能力。

2020年,中国地震局将扎实推进地震信息化建设。完成台网中心信息化试点建设,完成地震数据资源池部署应用,推进天津、甘肃、陕西等8个省级地震局试点工作。加快推进二测中心地震数据备份中心建设,构建地震数据质量监控平台。与应急管理部云平台开展对接,加快全流程一体化监控平台建设,实现国家测震台网、GNSS台网运行状态实时在线监控。持续开展地震网络安全建设。启动全局电子政务系统升级改造。

新的一年,地震系统将聚焦主责主业全面抓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2020年是实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的最后一年,也是《防震减灾规划(2016-2020年)》的收官之年。要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实现。要大力推进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水平,积极推进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实施“科技兴业”“人才强业”战略,不断强化防震减灾法治建设。

(责编:赖晨璐(实习生)、申亚欣)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