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与浙江“三个地”相适应的文明高地(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时间:2019-12-17 18:26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立根塑魂、正本清源,破立并举、守正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具体举措,坚持思想引领与实践养成相统一、总结经验与改革创新相结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并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道德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新的顶层设计,是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战略举措,从制度层面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这对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优势进一步转化为治理效能,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基因深深地流淌在全省人民的血液里,融入人民群众创新创造的生产生活中,转化为生动的道德实践和高尚的价值追求。之江大地绽放出绚丽的道德之花,结出累累的文明硕果,为浙江改革发展提供了深沉的思想道德支撑。进入新时代,我们要以学习贯彻《纲要》为契机,深入挖掘浙江“三个地”蕴含的丰厚道德资源,注重引领性、突出群众性、增强针对性,在“落细落小”上下功夫,在“知行合一”上出成效,以“担当新使命、争做排头兵”的姿态,奋力打造与浙江“三个地”相适应的文明高地,为加快“两个高水平”建设汇聚强大的道德力量、凝聚深厚的道德滋养。

  一、筑牢道德基石,着力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同心圆”。伟大思想锻造道德基石,主流价值建构道德空间。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首要解决的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定什么向”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之旗、精神之魂。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贯穿《纲要》的鲜明主线,是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突出主题。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我们要立足浙江大地学思想、悟思想、用思想,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确立思想理论的“定盘星”、坚定理想信念的“主心骨”,使伟大精神旗帜在全省人民心中高高飘扬,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铸魂”“塑心”“立基”。要聚焦重点群体,以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和各行各业的典型人物为关键对象,完善分层级、分领域的学习制度,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长效机制,坚持领导干部赴高校和基层作形势政策报告制度,建好用好“学习强国”等网络学习平台,引导人们不断从中学立场、学观点、学方法,找题目、找钥匙、找答案,真正做到行大道、明大德。要深化宣传普及,整合各种宣传资源和传播手段,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教育、研究阐释,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研究。组织“千支宣讲团、万名宣传员”下基层,开展“我最喜爱的习总书记的一句话”“我在之江学新语”系列主题宣讲活动,加强对“王金法广播”“李家播报”“乡音宣讲”等基层理论宣传宣讲典型经验的总结推广,打造更多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基层模式。要回答实际问题。围绕人民群众关切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运用短视频、电视节目、综艺等手段,进行深入浅出、有说服力、接地气的解答,解疑释惑、析事明理、凝聚共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在一起。

  二、增强道德力量,努力续写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这篇大文章。《纲要》强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坚实精神支撑和强大道德力量。浙江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的地方,浙江人民身上传承着奔流不息的红色基因和开拓奋进的精神力量,最为突出的体现就是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首次提出的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主要内涵的红船精神,亲自提炼的“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十二个字”浙江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构筑了浙江人民的精神空间,锚定了浙江发展的精神坐标。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持之以恒地传承、与时俱进地发展、富有创造地践行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守牢浙江人民的“根”与“魂”。要结合新的使命和任务,广泛开展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宣传教育活动,着力讲好红船故事、党的故事、中国故事、浙江故事,深入挖掘红船精神的时代内涵,不断增强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根本动力,激励全省人民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三、提升道德高度,精心打造“最美现象”这张金名片。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先进典型是有形的正能量,也是鲜活的价值观。他们的身上既见信仰信念,又见人格风骨,更见家国情怀。近年来,浙江注重以先进典型引领道德风尚,用榜样力量温暖启迪人心,深入挖掘群众身边的典型,广泛宣传源于平凡的感动,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形成了“最美家庭”“最美警察”“最美教师”“最美医生”“最美志愿者”等来自于各行各业的“最美现象”。“最美”成为人们心目中榜样的代名词,成为产生刷屏效应的流行语,由“风景”变成了“风尚”。先进典型,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道德高度。我们要坚持以“最美现象”为抓手,深化“最美浙江人”主题宣传活动,广泛开展最美人物、感动人物、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典型选树培育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先进典型的产生,离不开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道德实践养成。要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人们在参与中践行主流价值、提高精神境界。要聚焦日常生活“关键小节”,组织开展文明出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居住、文明就餐等主题实践活动,倡导养成“排队守秩序”“礼让斑马线”“有序停单车”“文明养宠物”“垃圾要分类”“就餐不浪费”等新风尚,引导人们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要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平台作用,加强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专业化建设,广泛开展扶贫救灾、敬老救孤、恤病助残、法律援助、文化支教、环境保护、健康指导等文明实践活动,提升人民群众的文明素养和全社会的道德水准。要注重道德关爱的激励保障作用,建立推广“道德信贷”“道德银行”“道德绿卡”等道德模范关爱礼遇机制,树立“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

  四、优化道德生态,切实营造崇德向善这片好土壤。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沃土。要健全道德建设阵地网络。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农村文化礼堂为主要依托,坚持线上线下协同推进,整合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春泥计划、青年之家、妇女之家、居家养老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设施,建立健全“德文化”“孝文化”“慈文化”等道德传播阵地,构建覆盖机关、企业、学校、街道、社区、村镇等各个领域的“道德讲堂”“道德馆”“好人馆”“乡贤榜”“道德广场”,不断拓展道德实践的载体和空间。要完善道德建设法治支撑。法律既是底线的道德,又是道德的保障。浙江作为“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社会基层治理模式首创地,先后颁布了《浙江省志愿服务条例》《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浙江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法规文件,各地制定了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把道德软规范转化为法规硬约束。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要求,加快推进社会诚信、见义勇为、志愿服务、孝老爱亲、文明旅游等地方立法,推动融德入法、以德入规。要优化社会道德环境。加强道德领域执法司法衔接,让违背道德底线的行为受到惩治。加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激励和惩戒体系建设,集中治理诚信缺失等突出问题,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构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机制和环境,建设信用浙江。

  (作者为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17日 11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