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祝:《格萨尔》期待复活 打造民俗文化新形象

时间:2019-10-23 15:07      

天祝《格萨尔》期待复活

朱岔村位于天祝藏族自治县天堂镇东北部,因朱岔峡而得名。今年10月,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组织研究人员数次奔赴天祝藏族自治县天堂镇朱岔村开展文化考察调研活动。

朱岔,“藏在闺中人不识”

朱岔村距离天堂镇12公里,全村耕地面积960亩,草原面积2万亩,海拔在2300-2550米之间,年均气温3.7℃。朱岔村以天祝三峡中自然风光最为秀美的朱岔峡而得名,除了以森林、峡谷、秀水、丹霞地貌等自然风光闻名遐迩,朱岔村还拥有独特的民族民俗特色,这里居住着土、藏、汉、回等民族居民,民间流传着“神山神鹿”“黄牛犁地”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土族传统的习俗、建筑、服饰、舞蹈等非遗文化魅力独具,土族《格萨尔》、天祝花儿传唱群众基础广泛。

据介绍,朱岔村拥有丰富独特的民俗文化底蕴,但长期以来却处于“藏在闺中人不识”的境况。朱岔村的藏土民俗文化丰富,藏土习俗、建筑、服饰、舞蹈、饮食等文化特色元素充足。朱岔村不仅有丰富的“非遗”资源,还有广泛的《格萨尔》文化基础。凉州文化研究院组织研究人员对天祝县天堂镇朱岔村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并召开“朱岔村产业发展暨民俗文化发掘座谈会”,天堂镇朱岔村包村领导、朱岔村“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及朱岔村村民代表参加了座谈会。考察调研组对朱岔村的人文历史、民俗、非遗等传统文化及地理环境进行了考察,还走访了部分家庭。

《格萨尔》有待挖掘

考察中发现,朱岔村是一个土族、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居民中有30%-40%是土族。土族安召、轮子秋、土族服饰、土族《格萨尔》等土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在这个小山村里,竟然藏有一个土族《格萨尔》文化民俗博物馆。该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格萨(斯)尔》;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文化研究基地;天祝藏族自治县《格萨尔》文化民俗馆。馆里陈设着充满乡土气息的民俗物品,各种农具、老式家具、木匠工具、医药用具、老式磅秤、老式录音机、毡衣毡靴、手工织布机等,还有陶罐瓷杯、茶壶酒壶、算盘、佩刀、火镰、油灯、藏戏面具等。

对此,凉州文化研究院的专家提出建议,丰富的民俗文化,正是朱岔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底气所在,也是有待擦亮的一块金字招牌,与自然天成的美景相得益彰。朱岔村的旅游资源集中富集,特色鲜明、元素多元齐全,建议以民俗文化为魂深入挖掘、精心规划、包装推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乡村旅游的载体,把朱岔民俗文化转化为体验文化、认知文化,让文化元素在乡村旅游实践中“复活”,以文化魅力增强乡村旅游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让民俗文化成为一张主打名片,全新塑造朱岔村的民俗文化新形象。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雒焕素

■延伸阅读

《格萨尔》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中的一块瑰宝,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长的英雄史诗,它起源于藏族,后来传播到蒙古、裕固等民族,并且在传唱过程中不断进行修改、补充、再创造,逐步形成具有各自民族特色、渗透各自民族文化的本民族英雄史诗。天祝土族《格萨尔》源于藏族《格萨尔》,又不同于藏族《格萨尔》,具有鲜明的土族特色,蕴含大量的土族传统文化。

天祝土族《格萨尔》主要讲述格萨尔从一个普通的人到成为部落首领后,降妖除魔,反对侵略,保卫家园,扩大财富,改善生活,带领百姓从畜牧到农耕,从贫困走向富裕的过程……艺术地再现了古代土族人民的奋斗历程。

“土族《格萨尔》说唱”2005年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2009年再次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翻开了天祝土族《格萨尔》传承历史的崭新一页。

(责编:冯粒、曹昆)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