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老龄化:活得长还要活得好

时间:2019-09-16 18:22      

  “过去我们经常说‘人活七十古来稀’,现在身边像我这样八九十岁的老人比比皆是,四世同堂尽享天伦之乐不是奢望。”在北京市地坛公园,刚刚锻炼完身体的牛大爷笑眯眯地对记者说。

  新中国成立至今70年间,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年龄结构也处于巨变之中。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49亿,占总人口的17.9%。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大力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建立适应老年人健康需求的综合性、连续性健康服务体系,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向健康老龄化目标迈进。

  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其原因与生育率和死亡率双双下降分不开。随着医学技术提升,以及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死亡率的下降和寿命的延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逆的客观趋势。”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原新教授说。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口处于年轻化进程,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增加,老年人口比重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初显,政府和业内开始关注到这一问题,相关研究逐渐深入。

  原新说:“现有人口年龄结构是影响未来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新中国成立后,共有3个人口出生高峰,其中,1950年~1958年我国平均每年出生2077万人,1962年~1975年平均每年出生2583万人,1981年~1994年平均每年出生2239万人。3个人口出生高峰期必然会在60年之后演化为3个人口老龄化的“冲击波”。从2010年开始,1950年出生的人进入了60岁,第一个生育高峰的人开始进入老年期;之后,第二个、第三个出生高峰的人口将会相继进入老年期。预计到2053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最高峰值4.9亿,比现在翻一倍。

  与此同时,我国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18年的77岁。70年里,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超过40岁,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这也加速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1999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标志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那一年,牛大爷刚好60岁。

  在机制体制建设上,1982年,我国派代表团参加了全球第一次人口老龄化大会,并很快成立了中国老龄协会。1999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成立。此后,民政、卫生健康、人社等相关部门也都设立了专门从事老年人管理、服务和研究的机构。

  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做出决定,保留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日常工作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承担。业内人士认为,改革实际上是将统筹应对老龄化的职能和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供给更紧密地绑定起来。国家对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更加重视,因为没有“健康老龄化”,就没有真正的“健康中国”。

  老年医学研究步履不停

  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对老年人而言,“活得长了”并不代表“活得更好了”。1987年5月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最早提出“健康老龄化”一词,目标就在于保障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同时延长其生命长度。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于普林教授说,老年人往往多种疾病共存,以单个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单病种诊疗模式,已不能适应我国老年患者群体的医疗需求。老年医学通过综合评估了解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功能状态、心理健康和社会环境状况,制订以保护老年人健康和功能状态为目的的治疗计划,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现在看起来状态不错的牛大爷,以前却是个“药罐子”。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前列腺炎等5种慢性病,几年来,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二级、三级医院,他看过多个科室,有的病还同时看了中医、西医,每次看病都得开三五种药。2013年,牛大爷因糖尿病加重来到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就诊,医生评估后,将他的用药品种减少了一半。

  我国老年医学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基本与国际同步,在医疗机构中一般叫老年医学科、老年病科等。

  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35%以上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病科。近期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之老年健康促进行动》的核心指标包括,到2022年和2030年,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分别不低于50%和90%。

  为了促进老年医学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惠及更多老年人,2015年3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复同意在北京医院设立国家老年医学中心。2018年5月,国家老年医学中心挂牌成立。

  2016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6家医院获批成为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几年来,这些中心探索降低老年人多发疾病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干预措施,在临床研究、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保障“老有所养 老有所医”

  与此同时,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也在逐步建设完善。

  1949年~1978年,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起步发展。1993年~2012年,养老服务体系框架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养老服务迈向多元综合发展,即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

  当前,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约有1.5亿,占老年人总数的65%;在约4400万名失能半失能老人中,完全失能老人近1000万。与之相对的是,家庭的小型化和少子化。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982年,我国平均家庭规模4.41人,2010年减至3.10人,2014年平均不足3人。城乡家庭照料能力不足,养老功能日渐弱化。

  “医养结合”正是应对深度老龄化挑战的一项重大举措,使老年人“有病治病、无病疗养”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养老服务新方向。2015年发布的《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有序共享,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当前,我国90个城市开展了医养结合试点,设立医养结合机构近4000家。牛大爷一家就是受益者,他的老伴两年前因为半身不遂住进了家门口的养老院,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定期上门巡诊,这让牛大爷和老两口唯一的儿子安心了许多。

  与此同时,为使失能半失能老人及其家庭长期持续支出的照护服务费用得到制度性保障,2016年6月,人社部在上海、青岛等15个城市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国家医保局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底,15个试点地区长护险覆盖5700万人,18.45万人享受了待遇。除了减轻家庭负担,长护险还提高了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带动了相关行业发展。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民生期许殷殷,奋斗未有穷期。业内人士表示,当前,低龄老年人在全部老年人中所占比例较大,应抓住这个机会,积极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健全养老服务、养老保障、老年健康支持体系;推动上门医疗服务发展,推动建立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实现医养一体化服务等。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