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由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基础教育工作委员会协办、洛阳市双语实验学校承办的“人工智能赋能中小学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隆重开幕。会议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来自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山东、湖北、四川以及河南洛阳、郑州、安阳、新乡、濮阳等地的中小学书记校长、干部教师近300人现场与会,上万人线上观看直播。
会议“拥抱人工智能,助推教育变革”为主题,教育部原教育装备与研究发展中心主任曹志祥,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基础教育工作委员会理事长,洛阳市教育局原党组书记、局长,中共洛阳市委党校原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侯超英,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网络安全与信息中心处长冯吉兵,中国教育报刊社编审、管理学博士时晓玲,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副会长、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聂延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曹培杰,北京教育学院教授、人工智能和创客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于晓雅,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华夏博新宣传推广部主任李耀东,洛阳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乔思军,洛阳市伊滨区教育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朝峰等领导与专家参加。
中国教育报刊社编审、管理学博士时晓玲主持研讨会开幕式。洛阳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乔思军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副会长、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聂延军代表学会作开幕致辞。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已经看到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尝试应用和初步探索。从智能辅助教学系统到个性化学习平台,人工智能为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聂延军在开幕致辞中指出,“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方面,我们在教育资源、师资队伍、课程内容、评估体系等多方面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问题。”聂延军强调,解决这些挑战和问题,需要政府、学校、教育者和行业等多方共同努力,制定并落实相关政策举措,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师资培训、完善课程体系,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发展。
“学术报告”环节中,教育部原教育装备与研究发展中心主任曹志祥作“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数字转型”专题报告,从“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转型”两个层面展开,针对“什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选择标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策略”“制约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以及“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优势”“教育数字化技术的特点”“怎样做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等进行了全面阐述与深入解读,并鼓励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从“教”“学”“评”“研”“管”五个方面以数字化赋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核心是流程再造,是改变传统课堂的形态。”随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曹培杰,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网络安全与信息中心处长冯吉兵,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基础教育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洛阳市双语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宋广伟分别围绕“AI赋能高质量课堂创新”“央馆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与应用实践”“从AI技术变革看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等主题先后作专题报告。
在“经验分享”环节,围绕“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和育人方式变革”“基于学校特色的人工智能课程研发与实践”“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小学智慧教育的探索”“中学人工智能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双新’背景下人工智能教育校本实践”等主题,北京教育学院教授、人工智能和创客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于晓雅,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信息技术总监贾远朝,陕西省西安高新区督学、西安高新区实验小学副校长刘鹤蕊,陕西省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技术专委会委员、西咸新区教育体育局教育信息化与教育装备工作组负责人张龙,北京中学信息技术高级教师、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赵腾任,洛阳市双语实验学校人工智能教育课程项目负责人赵媛等先后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特别是在一线中小学校中的应用落地、师资培养、课程开发等思路与方法、案例与方案、举措与经验,为与会代表提供了有益借鉴。
“本次会议精英荟萃、专家云集,既有发展形势、相关政策的深度解读,又有区域层面、学校层面的生动实践,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是一场高规格、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盛会。”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现场观摩了洛阳市双语实验学校人工智能教育成果展示。
据介绍,近年来,洛阳市双语实验学校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方面,不仅认识超前、躬身入局,更是率先布局、统筹推进,通过一系列参之有道、谋之有方、行之有效的行动、策略与举措,在环境改造、产品装备等“硬实力”上和师资建设、课程实施等“软实力”上“两手抓、两手硬”,正积极提升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相互赋能、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