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新淮村村民王翠华默默照顾陌生老人传佳话一份善心 二十四年坚守
本报记者 田先进
2021年03月31日05:4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你叫什么名字?”“十二……”
“你今年多大了?”“十二……”
穿戴整洁的老人坐在椅子上,眼神望向远处,再问他问题已得不到回应。“没用的,他只会说‘十二’,问多了他一个字都不说了。”循声望去,一位个子矮小的女人向老人走来,细致地为老人整理着衣领。
说话的女人叫王翠华,今年60岁,21岁嫁至安徽省明光市泊岗乡新淮村,种地为生。24年前,一顿饭的机缘,让王翠华将这位老人领回了家。一份善心,让这份无亲无故却胜过亲情的陪伴延续至今。
1997年的一天,王翠华的丈夫施道勇回家一进门就告诉妻子附近多了个脸生的老人,问话也不回应,衣衫褴褛,很是可怜。一番打探后才知道,老人来到新淮村已有一段时间,没有人知道他来自何方。老人一直流浪,偶尔帮助别人干点活,晚上就在田埂下席地而睡。因为不论问什么,老人只会回答“十二”,村里人便都喊他“十二”。
天气逐渐转冷,不忍心看着老人饿肚子,王翠华便端了碗热腾腾的饭给他送去,老人像是饿了很久,很快碗就见了底,看着狼吞虎咽的老人,王翠华却犯了愁,“实在是太可怜了,如果不管不问,他怎么过冬呢?”心地善良的夫妇俩一致决定,将老人接回家生活。
“都说我们夫妇俩太傻,但遇到了就是缘,多双筷子的事儿,为啥看着老人受罪呢!”王翠华说。就这样,夫妻俩连哄带劝将老人带回了家,这一住,就是24年。
刚来时,老人不习惯,生活不能自理,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头疼发热,王翠华夫妇都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
然而,住进家里不到一年,老人离家出走了两次。一次,王翠华一家人吃完饭出去散步,回来时老人已不见踪影。王翠华找了两天,才在村子码头旁的小棚里找到了他,哄了很久,才把老人劝说回家。“领他回家就是一份责任,他就是我们家的一分子。”王翠华说。
面对情绪不稳定的老人,王翠华不弃不离,带着他一步步融入这个家。日子一长,老人也渐渐开始对王翠华的问询有所回应,还能帮着夫妻俩干干农活,推推板车。
眼看生活逐渐步入正轨,丈夫施道勇却身患重病,一病不起。弥留之际,还不忘交代王翠华一定要照顾好“十二”。
“对我来说,‘十二’已是亲人一样的存在,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也要带着他过下去。”王翠华坚定地说。
王翠华家的情况引起了村里的重视,在乡政府和村两委的帮助下,“十二”办理了农村“五保户”手续,每月还有残疾人补助。王翠华也在好心人的撮合下,和同村的刘子凤重组家庭。两人相识的时候,王翠华就明确表示自己一定要带着“十二”,刘子凤对王翠华家里的事情有所耳闻,打心里敬佩她,欣然答应继续带着“十二”一起生活。
“老人现在是‘五保户’,可以把他送到敬老院,你也能松口气,在家享享清福。”对于旁人的劝说,王翠华总是笑着回答,“我在一天,就带着他过一天,一家人在一起,我心里才能感到踏实。”
《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31日 13 版)
(责编:郝江震、白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服务周到实惠 养老有滋有味 核心阅读为保障群众老有所养,各地不断完善养老服务:加大投入,改造升级农村幸福院,满足老人生活需求,丰富日常文娱活动;在社区建设养老中心,推进医养融合,保障老人健康;上门照料、助餐、护理,让老人居家也能享受专业服务。幸福院里设施改善村民养老更有保障身着壮族服装,怀抱小孙子,60多岁的韦阿姨举着手机面露微笑。… 培训传技能 就业送岗位 “阳哥,这该怎么回?”23岁的刘欣雨坐在电脑前,探身询问坐在轮椅上的舒阳阳。“请您提供一下单位名称和税号信息”,根据舒阳阳的解答,刘欣雨很快就编辑好了这条回复,发送出去。…
客户端下载
人民日报人民网+手机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人民视频人民智云人民智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