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就业率95%以上”“平均薪资待遇高于同类专业学生20%”“有学生毕业两年就成长为年薪五六十万的专业人士”……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地处我国西南的一所大专院校,是如何迈出产教融合坚定步伐,实现教学、就业“双丰收”的?
围绕“产业链”布局“专业群”
泸州,素有“酒城”之称,同时也拥有着四川唯一的水港,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在这里围港而建。“酒”和“自贸区”,是泸州不可忽视的两张“名片”。
这里,也孕育了一所百年历史的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发展,学校开设的高职专科专业已达40个,有近15000名学生在这里学习、生活。在产教融合实践中,学校的教学已逐步与当地的产业发展融为一体。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更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何杰总结经验道,念好产教“融”字诀,重点是走好“三步棋”。
这第一步,就是“走出去”。
“走出去”意味着学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面不能“闭门造车”,而要充分面向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高度衔接。据介绍,该校在探索产教融合之初,就“铁了心”要实现“专业”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下大力气解决人才供需“两张皮”的矛盾。
具体来看,首先是学校大力改革,实现学科设置“动态化”,专业、学院的建设,主动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这是为了重点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发展,学生所学与所用脱节的普遍性问题。
据了解,该校近年来根据四川省现代产业体系,对接泸州“白酒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新兴产业”三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围绕自贸区等产业园区,调整专业布局、重新配置资源,重点建设了中国酒业学院、现代信息技术学院、学前早教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等9个二级学院。通过围绕“产业链”布局“专业群”的方式,使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更加适应新时代产业的融合发展进程。
与此同时,学校积极拓展自己的“能力圈”,通过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等方式主动向产业领域延伸。在探索中,该校发现“生产性实训”是学生们从“在校生”到“职业人”身份转变的关键环节。于是,学校筹集各方资金,共投资1亿元建成了占地23亩、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区域共享型产学研用一体化实训基地,面向川南渝西提供云计算、大数据应用、智能制造、电气装置、汽车维修、育婴员、茶艺师等10个以上工种的师资培训、职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技能大赛比赛。
让龙头企业成为学生的“经纪人”
前瞻性的专业设置,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大方向;“接地气”的教学内容,则为人才成长提供了最真实的环境。这就要考验到校企合作的“真功夫”了。
因此,融合的第二步棋,便是“引进来”。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形式,已经在绝大多数的高校中得到了实践应用。但大多数情况仍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无论是院校还是企业,往往只是将其作为人才培养中的一个环节,并没有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式。
在这个问题上,泸州职业技术学院趟出了一条经验之路。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要“瞄准行业龙头”。据介绍,学校通过与多家行业协会、权威机构、行业龙头进行合作,共同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取得了良好成效。
比如,该校与中国酒业协会共建“中国酒业学院”,为贵州茅台集团、泸州老窖、四川郎酒等企业培养各等级品酒师500余人;与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建设中德西南机器人产学研示范基地,开展社会开展机器人管理及专业技术培训;与国信蓝桥教育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蓝桥学院”,为企业稳定输出信息技术人才;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ICT学院”,让学生能够以较低成本学习华为数据通信的相关知识;与四川郎酒股份有限公司共建“菁英班”,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近500名;与成都洲际酒店共建“英才学院”,致力培养酒店行业高端储备人才;与腾讯云共建人工智能学院,为人工智能专业建设进行了探索;与阿里巴巴(中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社会培训学院,开展数字人才培养创新项目……
这些合作,旨在充分发挥企业“职业导师”和“经纪人”作用,提高学生对口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通过知名企业的培训及实践经历,让学生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直接拉高了学生的就业层次。何杰举例说,学校与国信蓝桥联合开办的“蓝桥班”,订单班学生正式就业率不低于98%,对口就业率不低于80%,毕业半年内平均薪资待遇高于同类专业学生20%。
何杰表示,作为国信蓝桥在四川唯一的合作学校,其“蓝桥班”很受学生欢迎。2019级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苏义军说,自己跟着“蓝桥班”导师学习了很多的开发项目,对Java Web开发掌握得较好,目前进入了学校2021年网站设计与开发的集训队,为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进行准备。
此外,学校还与行业企业共建研发中心,为教师搭建参与、支持企业核心技术研发的平台,这一举措也使得学校教师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校企合作中,学校首先要强化自身内涵建设,提升育人质量、教师素养、服务能力,增强合作吸引力,引凤来筑巢。
“双证制”“双师制”拓宽就业路
人才培养既是产教融合的初衷,也是产教融合的成果。与龙头企业的合作,作为学校人才引进的“窗口”,必须配套有良好的制度,才能让企业的优秀人才对教学真正产生影响。
这第三步棋,便是“双证制”和“双师制”。
“双证”是指让学生在拿到专科毕业证的同时,还要拿到一个职业技能证书;“双师”则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既要有校园导师,也要有企业导师。
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按照国家级高水平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群标准,校企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商人才培养方案、组建专兼职师资团队,按照1:3的师生比配备企业师傅,深入推进“双主体育人、双基地保障,双身份成长,双导师指导、双制度奖励”。
同时,为充实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有计划地选送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引进企业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充实实践教学队伍。“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人数占专业教师总人数近90%。
“将行业一流大师带进教室,将行业先进技术引进课程,让学生直入行业龙头企业实习实训,确保师生与产业前沿、技术前端无缝对接,确保产教融合育人质量。”何杰总结道,这是产教融合的“提档升级”,也是职业教育的精髓所在。
合作中,重点要在“共”字上做文章。何杰表示,要找准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出发点,明确合作双方的共同利益点,坚持互利共赢,拓宽合作面向,提升合作深度,全面满足行业企业对技术创新和人才资源的多重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新兴职业层出不穷,职业教育改革也一直在路上。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就提出,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
“在我国职业教育从规模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谁能更深入、更扎实地做好产教融合,谁就能占得发展先机、赢得发展优势。”何杰表示,下一步该校不仅要在合作的层次和融合的深度上继续发力,更要积极探索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发挥理事会办学“智囊团”作用,推动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园行企共同参与办学。
(责编:赵竹青、章斐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