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杨华清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第三批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作为肢残人矫形专家,北京康复医院骨科一康复中心主任杨华清,从事一线医疗工作20余年,他创新设计了“微创系统化治疗肢体畸形”系列方法。
“有位青少年患者的马蹄内翻足非常严重,常年用足背走路,足背已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出行还需要家人背或者轮椅推。经过治疗,基本恢复正常。如今,这位患者已经成为一名电子工程师。”杨华清欣慰道。
据了解,马蹄内翻足是一种常见的畸形,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的特性。由于缺乏适合肢体残疾人的手术器械,传统手术操作存在诸多不便,加之治疗方法的局限性,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
为此,杨华清从2006年起就牵头建立了专业的肢残矫治团队,通过不断的医疗技术攻关,团队进一步提出了“可调节支具—康复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先通过可调节支具进行外固定,在体外缓慢持续地进行牵拉,使人体组织有一个再生和适应的过程。无须穿针、无须开刀,从而减轻患者痛苦。
杨华清擅长微创骨外固定肢体矫形技术与肌骨康复治疗技术,长期从事肢体畸形与残疾的矫形与康复治疗。2014年以来,杨华清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所创新设计的“微创系统化治疗肢体畸形”的系列方法,使众多的肢体残疾患者恢复了肢体功能。
杨华清热心公益事业,2012年设计并开展了“扌足工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救助计划,对患儿家属进行康复技能免费培训,对基层医生免费诊断培训等系列活动;2014年与中华慈善总会合作,组织开展了“中华慈善残疾儿童康复项目”,为来自北京周边贫困家庭及外来务工子女开展了以马蹄内翻足为主的下肢畸形手术与康复治疗。2013年、2014年作为核心医疗人员参加中国残联、中国肢残人协会联合开展的《重塑未来》项目,为肢体残疾儿童提供手术免费救助,开展全国残疾人救助与康复、医务工作者的专业技术及康复技能继续教育活动。
2015年以来,杨华清针对青藏高原地区骨关节疾病和肢残发病率高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经济、医疗发展现状,创新设计了“微创骨外固定肢体再生控制技术”与“肌骨加速康复治疗技术”,并应用这些创新技术累计救治病患,为贫困患者节约了治疗费用,使众多肢残患者恢复正常生活,重拾了生活信心。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件有益于人民肌骨健康有利于国家的事,为中国肢体畸形残疾康复事业奋斗。” 杨华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