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巨各庄镇中心小学“AI+梦想空间”人工智能项目推进会侧记
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探索农村学校现代化教育变革的路径,12月28日,由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指导,北京市密云区巨各庄镇中心小学主办的人工智能项目推进会在巨各庄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巨小)成功举办。
人工智能正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且目前正逐步进入中小学课堂,深入到基础教育领域。北京市密云区教委非常重视人工智能项目在中小学开展与实施。在密云区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与应用实验校”“北京市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示范基地”“智慧后勤示范校”相继落户到巨各庄镇中心小学,为学校的持续优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推进会以人工智能教育与项目制学习为主题,教育部教育装备与研究中心主任曹志祥,国家督学、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刘可钦,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副会长兼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聂延军,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贾积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余清臣,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曹培杰,中关村第三小学党委书记石磊,首都师范大学博士高洁等相关专家和学者出席会议。
推进会上,密云区教委信息中心主任张学虎代表区教委致欢迎词。巨各庄镇中心小学孙翠明校长就人工智能校建设基本情况向参会专家及与会领导作了详细汇报。据介绍,本次推进会具有融合性和引领性,参与指导工作的既有专业从事教育基础理论、教育技术研究的学者,又有项目制学习的实践家;既有教育理论高度的引领,又有实践经验的分享,更有懂教育、爱教育的教委领导支持。会议现场,讨论热烈,精彩纷呈,专家们站在不同视角、不同角度对农村学校如何开展人工智能教育问题加以阐述,直指教育核心问题。
扎根
聂延军在发言中说,“种树先培根,育人先育心”,人工智能教育进学校、进课堂,无论如何,立德树人的教育之根不能丢,人工智能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教育是中小学阶段开展人工智能教育重中之重的任务,也是新时代的育人目标之一。
曹志祥表示,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学校要保持它教育第一位的教育属性,预留教育可能性和教育空间,我们要做的不是把最先进的技术搬到校园里,校园里的“AI+梦想空间”实验室,可以遵循适用原则、够用、好用、想用、会用、管用的“六用”原则,建成一个师生家校共同发展的育人共同体。
余清臣是巨小葡萄树文化的提出者,也是伴随巨小葡萄树文化成长的巨小老朋友。余清臣首先梳理了巨小为什么要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做“AI+梦想空间”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目标是什么等根本问题,围绕人工智能在学校的定位和作用,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角色,结合巨小自身的特点,就师生适应人工智能以及教师角色的转换、学校课程的改造等,提出了诸多颇具建设性的建议。他期待巨小正在做的“AI+梦想空间”实验室能够打造成在农村学校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样板校,让师生借助人工智能变得更有热情、更具活力,玩出人工智能的美丽,成为开发人工智能的人,创造人工智能的人。
融合
“学科的融合,特色的融合,文化的融合,历史的融合”,聂延军在发言中如是说,道出了与会专家们共同的心声。
贾积有在推进会上首先提到了“融合说”。他说,巨小的人工智能教育要与校园文化融合起来,要与学校课程融合起来。比如,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把课程开到师生熟悉的葡萄园里。“在葡萄园上劳动课时,借助于教育技术,比如传感器、程序控制等,既可以让孩子们描述葡萄生长的细微变化,还可以让孩子们借此表达自我感受。”
就融合话题,曹培杰从系统论的角度做了进一步阐述,并就此提出了“三化”建议:加强空间技术课程化、课程特色化、特色体系化。他表示,加强课程与技术的融合非常重要,比如这个课程体系,它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理念等紧密联为一体的,对于“AI+梦想空间”人工智能教育来说,做好课程体系,做出体系的变化特色,对一所学校而言非常重要。石磊从学科融合的角度谈融合。
作为中关村第三小学学科融合的亲历者和实践者,石磊特别谈到人工智能在学校教育中的融合作用:“把它应用到各个学科当中去,而不仅仅单把它作为一个信息化学科来看待,一定要让它变成我们成长所需的‘葡萄糖’,促进各个学科的融合成长。”
延伸
如何借助于人工智能开展项目制学习,这也是推进会上专家们广为关注的重要话题。
在这个话题上,曹志祥举了石景山某学校生物老师带领学生研究玫瑰花、种植玫瑰花、义卖玫瑰花、深加工玫瑰花等的一个项目学习的例子,一下子打开了与会者的话匣子。刘可钦借此分享了中关村第三小学一个具体生动的示例:三小与江西牵手校开展的“把蜜薯卖到北京”的项目。北京和赣州两地的孩子们从蜜薯为什么这么甜开始研究,到蜜薯的吃法儿,再到蜜薯的运输和义卖......一块小小的蜜薯,从赣州运到北京,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技术,都离不开人工智能,借助于这一项目,两地孩子研究得津津有味,脑洞大开,教育的魅力、学习的乐趣自在不言中。
刘可钦说,就巨小的葡萄而言,学校可以将其延伸至以下四个方向来让项目“生长”起来:一是现代科技农业探索链,二是现代工业探索链(酿酒,机械化),三是新零售探索链(网上销售平台),四是文化传承探索链(酒文化),可以以年级为单位、以班级为单位实行项目轮换,再生的课程建设也就此有了无限延伸的可能性。
具体到巨小的人工智能项目制学习,刘可钦说,学校应根据孩子的兴趣,树立玩中学的理念,小学1-3年级的人工智能课不要有高深的理念和繁难的程序设计,只要让学生体验,真实体验、完全体验,在体验当中学生便会内化形成编程式思维。学生们在实验室打好基础后,葡萄园也好,校园其他地方也好,校园处处是课堂,校园处处都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变得更智能,既可以开拓师生的视野,又可以强化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当众人都有一颗想让“咱家”更美丽的动机时,做创造人工智能的人、开发人工智能的人的蔚然之风会就会悄然兴起。在此过程中,人工智能教育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慢慢影响着、改变着师生的意识、思维。
生长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长”,生长是扎根融合,生长是无限延伸。
推进会上,曹志祥多次提到“生长”二字,人工智能即是工具,又是课程,我们要借助于人工智能做生长教育。生长便有活力,生长便是活力,生长教育观为巨小深入实施活力教育提供了思考方向。
巨各庄镇中心小学校长孙翠明表示,将带领干部教师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扎根农村小学办优质教育。在学校葡萄树文化教育品牌的引领下,借助优质的专家资源,智慧性开展人工智能校建设的项目研究工作,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边提升,为打造优质教育和为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密云区教委小教科科长郑立华全程参与此次活动并作简单的总结,她希望巨各庄镇中心小学借助各位专家前瞻的理念和高端的引领,扎扎实实做好项目推进工作,也恳请专家们把前沿的教育理念带到密云,推动密云区教育更加优质均衡的发展。
会议将近结束时,聂延军提出的“与巨小一起智慧生长”的观点,博得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赞同。一起生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学生与教师一同成长,教师与学校一起成长成,无限可能就是巨小未来的模样!
据悉,学校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全方位推进课程改革。秉承活力、美丽、丰饶的“葡萄树教育”办学理念,结合镇域资源,把葡萄种进校园、种进班级,构建“创建葡萄乐园、探究葡萄科技、塑造葡萄精神、感受葡萄文化、开发葡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造科技教育特色,培养美丽灵动的阳光少年,探索出一条从葡萄科技到葡萄课程再到葡萄文化的农村小学优质发展之路。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优秀示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北京市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先进单位、北京市文化建设示范学校、首批首都文明校园、北京市科研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党支部被教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多年获得密云区教学改革成果奖、密云区素质教育评价优秀单位、密云区优秀师德群体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