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 高位统筹 打造海南职成教育的澄迈样板

时间:2020-12-12 03:2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澄迈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全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目前澄迈县域内有中、高职院校3所,县社区教育学院1所,县老年大学、青少年社区教育学校各1所,镇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社区教育学校)16所,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91所,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实践实训基地3个。2019年10月,澄迈通过创建评估,确定为第五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政府主导 高位统筹推进发展

澄迈把建设职业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出台了《澄迈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关于加快发展澄迈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等,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出台《澄迈县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实施方案》《澄迈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支持职成教育发展。

强化政府统筹职能,成立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澄迈县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领导小组、澄迈县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澄迈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澄迈县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定期研究职成教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教育、财政、农业等部门共同推动职成教育发展的工作机制,把职成教育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定期督导考核,确保澄迈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任务落实到位。

逐年加大投入,设立专项资金扶持职成教育、社区教育、“三农”培养发展。澄迈2018年安排职成教育资金和社区教育经费共3758.76万元,县财政安排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比例达到35%。目前中职生生均公用经费1800元,县职校生均公共经费标准高于普通高中水平。全面落实中职生免学费和助学金政策,规模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按比例足额提取,成人教育经费按常住人口人均1元标准筹措,同时保证专款专用。此外还制定了社区教育考核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社区教育专项资金的规范管理。

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适应现代化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目前,澄迈有职业教育专兼职教师601人(含县职校97人),占全县人口比为万分之10.1,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68人,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14人。县域内中高职在校学生规模7411人,生师比为12.3:1(县职校学生1520人,生师比16.7:1)。鼓励社区教育中心与中小学校师资互聘共用,每年按教师工资总额2%提取教师培训经费,有效保持了职成教育教师队伍相对稳定。

因地制宜 开设本土特色专业

悠悠古琴韵,片片沉香林。近年来,位于澄迈县加乐镇的效古村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仅村里一间立于南渡江边的小小沉香馆,年接待游客就达数万人次。

澄迈曾荣获“中国沉香之乡”称号,沉香作为澄迈主要农林产品之一,得到澄迈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推广。目前加乐镇沉香种植面积已达8100亩,成立了6家沉香种植及专业加工合作社,建成沉香移植、套种、新植、造香等示范基地。为更好服务地方特色经济,澄迈大力推广沉香成品加工新技术、新成果,加大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协作,共同开展沉香种植及成品加工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同时兴建一批沉香种植及成品加工科技示范园,加快科技推广步伐。

根据澄迈产业发展需求,澄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于2015年开设了民族工艺品制作(沉香方向)专业。该专业为海南省特色中职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沉香种植、沉香加工、沉香产品销售、香道文化等沉香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在某一领域具有突出的特长并能开展集约化的生产经营工作,具有生产示范、技术推广和协助本地农业劳动者解决生产经营实际问题的作用。此外,澄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加乐镇效古沉香种植基地联合成立了校外实践基地,定期开展实地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实操能力,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和就业岗位。2018年,澄迈县社区教育学院与加乐镇效古沉香种植基地联合成立社区教育实践基地,为广大社区群众认识了解沉香,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供新的平台。

值得一提的还有咖啡专业。福山咖啡历史悠久,是海南省著名特产,驰名国内外,也是澄迈的一张靓丽名片。为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和学生创业,澄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于2015年调整设立咖啡生产与加工专业。至今咖啡专业学生共计158名,其中毕业生76名。该专业主要培养咖啡生产与加工、咖啡调制、咖啡馆经营与管理及服务从事与咖啡业相关工作的从业人员和创业人才。

澄迈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尹承玲表示:“澄迈产业基础扎实,发展本土特色专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个个因地制宜设置的特色专业,就如散落在澄迈各地闪闪发光的珍珠,职成教育则是串起珠子的链条,一条珍珠项链熠熠生辉,为澄迈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亮色。”

结合产业 助力决战脱贫攻坚

十多年前,澄迈县桥头镇沙土村还是一块贫瘠之地,外地人都说“嫁女不嫁沙土郎”;如今,沙土里掘出金,源自这里的“桥头地瓜”品牌全国闻名,地瓜产业带动全省近万农户增收,一栋栋“地瓜楼”拔地而起。

沙土村组织成立了澄迈桥头沙土甘薯专业合作社,将“桥沙甘薯”正式注册为商标。沙土村十几个自然村的近700名农民入社。在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桥头镇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结合自身实际,把精准扶贫与地瓜产业发展融合,积极动员本地合作社参与到脱贫攻坚事业当中,并免费向贫困户赠送种苗、农资,长期提供种植技术和地瓜保价回收服务,优先为贫困户安排工作岗位,还采取多种形式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在地瓜产业带动下,沙土村贫困户从上千户减少为30余户,村民建起了500多栋被称为“地瓜楼”的小洋楼。

2017年,为进一步利用桥头地瓜产业、桥头地瓜品牌、桥头地瓜文化助力全镇脱贫攻坚,桥头镇投入90万元,与澄迈桥沙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方式,吸纳贫困户110户449人入股合作社,发展地瓜种植项目。2018年,桥头镇33户126名贫困户以资金入股的方式加入桥头沙土地瓜甘薯合作社,贫困帮扶覆盖率达到100%。共计投入本金63万元(人均5000元),收益率达12%,合作期限为4年(期满后股金返还),人均每年可获得分红600元,可稳定持续地为贫困户增加收入。同时,为实现贫困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今年地瓜种植采收期间,已有8名贫困户进入沙土地瓜甘薯合作社内从事育苗、种收、分拣、打包等工作,人均工时60.6小时,人均收入741元,进一步为贫困户增加了收入。

尹承玲说:“实践证明了职成教育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在攻克深度贫困地区堡垒中的突击作用,是一种见效快、成效显著的扶贫方式。”

下一步,沙土地瓜甘薯合作社拟在善丰、荣兴、元隆等建档立卡贫困户分布较多的村与有意愿的贫困户建立起帮扶合作关系,建立其地瓜种苗育苗机制,在进一步扩大劳动力转移就业、为贫困户增收创收的同时,教会他们相关种植技术,增强桥头地瓜品牌带动脱贫的内驱力。在澄迈县委县政府“商标富农”战略指导下,桥头镇开拓出了“商标扶贫”的新举措,为贫困户增收创收,进一步夯实了全镇脱贫攻坚工作基础。

社区建校 营造终身学习氛围

书法班、模特班、舞蹈班、绘画班……近日,走进位于澄迈县金江镇的椰岛小城社区,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课堂,让来自辽宁的“候鸟”刘先生感觉在海南的生活一点儿也不寂寞。“社区课堂就在家门口,方便老年人听课,活到老学到老!”

椰岛小城社区学校、金马东康乐美社区学校、金山社区学校……近年来,澄迈十分重视营造全民终身学习的氛围,大力推进全县社区教育发展,加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工作,以促进全民终身学习,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整体提升社区学习力和创新发展能力,服务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

澄迈立足于社区,培育多元主体,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大力推进全县社区教育特色发展。社区教育学院成立于2018年,是在澄迈县委、县政府,澄迈县教育局领导下,为全面提高澄迈人口素质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组织机构。学院以“快乐学习·幸福澄迈”为办学宗旨,努力办好居民家门口的社区教育。澄迈全县目前共成立1所县社区教育学院、5所直属社区学校、1所老年大学、27所镇级社区学校、145个村(居)教学点、县社区教育研学基地11所、县职业教育实践基地4所,全县实行“县、镇、村(居)”三级管理机制,澄迈县社区教育学院统筹指导开展全县社区教育、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工作。

澄迈是有着“海口后花园”之称的富硒养生福地,生态环境独特而优越,每年冬季吸引了内地大量“候鸟”来此置业养生,“候鸟”群体中包括了退休专家学者、企业高管、资深专业人员等,是近在眼前独特而珍贵的人才资源宝库。

“候鸟”专家人才们发挥特长,积极开展公益活动,为地方文化生活添异彩,但澄迈能承载该群体学习、休闲的平台少之又少。为此,澄迈借全省大力推进终身教育,创建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的契机,对全县社区教育发展前期的创建工作做了大量调研,洞悉了全县“候鸟”人群的需求,清晰地知道澄迈创建社区教育工作的前期定位,优先统筹整合本地“候鸟”人才资源,并始终以“政府主导,统一管理,分级实施,财政支持”的工作原则,明确全县终身教育工作目标。

“发展社区教育,就是要促进全民终身学习,提升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澄迈县教育局局长林旭表示,接下来,该县将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开设各类社区教育课程,使之成为社区居民终身学习和接受社区教育的有效载体。

(责编:赵安妮(实习生)、李栋)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