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扎根雪域高原 讴歌行业发展

时间:2020-11-13 18:39      

李云:扎根雪域高原 讴歌行业发展

驰骋雪域纪实情,传报高地能源功。——李云

“从事新闻工作,我认为,最应该具备的品质就是要‘身在苦中不言苦,砥砺奋进甘甜自知’,始终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记在心上、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上,更好地承担起新闻舆论宣传工作的职责使命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彩加力。”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青海石油报社社长,青海油田新闻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李云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为资深新闻人,李云35年扎根雪域高原、行走戈壁瀚海、讲述青海故事、讴歌行业发展;作为记者和编辑,李云奋战在新闻一线,采编了一篇篇有温度和高度的精品力作;作为青海油田新闻中心掌舵人,李云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新闻内容和传播形式创新的四轮驱动,在媒体融合中奋力探索……

不忘初心

1985年,李云来到瀚海无人烟的柴达木盆地,以笔和镜头记录、见证高原油田的发展。“五加二”“白加黑”和“他人过节,媒体过关”是李云一贯奉行的工作态度。35年来,扎根基层一线、倾守大漠戈壁,李云几乎跑遍了瀚海高原的沟沟壑壑和角角落落。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突发大地震,李云立即率领采编队伍奔赴灾区。他冒着严寒低温、高原缺氧和余震不断的危险,进灾区、喝冰水、睡地铺,把大爱大义化作篇篇感人至深的新闻传递给了受众,其中《我们的快乐球场》荣获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2011年12月,李云采访大型槽车装载液化天然气通过青藏公路,从青海柴达木运往西藏首府拉萨,令他印象深刻。

“我和《青海石油报》等高原油田全媒体记者及其相关人员10多人,用了大约一个星期的时间,完成了往返跟踪采访,和10多辆槽车的司机及其保运人员同吃同住。”李云告诉记者,采访正值隆冬时节,青藏天路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在沱沱河住宿的那一夜,由于当地条件有限,房间仅有一个小电炉取暖。入住当晚,躺在床上,感觉寒气钻进了脊背,整个身体都凉透了。他由此想到在寒冷的冬天,藏区人民是多么需要温暖的呵护。

“在拉萨时,我们采访了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和已经用上天然气的藏族居民,他们都说石油人支援西藏的务实举动和给藏区人民生活带来的便利‘哑咕嘟’!”李云告诉记者,返程时他和采访团还在羊八井地区采访了27年前青海油田代表中国石油支援西藏所钻的第一口地热井,以及地热资源为羊八井及周边地区带来的变化。

“2月25日,随着风西2-3井长段取芯工作的全面结束,青海油田战‘疫’复工抢‘春耕’取得初步战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新闻宣传中,李云勇敢“逆行”、深入一线,采写了《青海油田战“疫”复工抢“春耕”》等新闻报道,为行业鼓士气、聚民心。

谋划创新

李云告诉记者,在其担任媒体主要负责人职务时,正值传统媒体发展的“寒冬”期,“如何发挥报刊、电视的传统优势,稳固舆论阵地,是我那段时期深入思考的大问题。”

一番深思熟虑后,李云制定了“党报品质、时代气息、行业特色、可读易读悦读”的改版目标。《青海石油报》《油城电视报》《瀚海记者》和《瀚海魂》等纸媒开启了创新求变的历程,“短稿标题化、中稿提要化、长稿立体化”是李云对纸媒变革的总体想法。在这一求变过程中,《青海石油报》和《油城电视报》跻身全国二十佳及百优企业报。

“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媒体人要有思想、善谋划、敢创新。”李云认为,在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上,逐渐形成了以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为主体、以互联网和新媒体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融合发展新格局。

为拓宽新闻传播渠道,李云组织创办“青海油田”微信、微博和抖音等新媒体号,组建了全媒体采编中心,让新闻统一制作、整体编排、分类推送,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资源整合、一体化发展,推进了“融媒体”向“智媒体”的蝶变。

与其他行业媒体最大的不同在于,《青海石油报》立足于高原独立矿区,新闻舆论宣传工作辐射周边社会及工矿企业。对此,李云感慨道:“青海油田办不好《青海石油报》及新媒体传播平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及时传达到油田及周边矿区、社区的干部员工群众心中。”(见习记者 李美霖)

(责编:宋心蕊、燕帅)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