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8日,是中国第十二个全民健身日。当前,从线上到线下,健身的热情和运动的快乐正在回归中国人的生活。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全民健身话题受到更多关注。
中国高度重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中共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中国推出一系列发展全民健身的政策措施。这套政策“组合拳”,推动了体育事业发展、提升了人民健康水平。如今,中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约为4亿,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16.2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达1.86平方米,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接近九成;马拉松、广场舞等运动项目持续普及并带动产业发展,在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方面潜力巨大。
今年,全民健身一度面临巨大考验。疫情暴发初期,体育赛事和群众性活动停办、运动健身场所暂停营业。但各地积极探索“云健身”等线上线下融合健身新模式,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坚持锻炼,度过抗疫时光。“健身抗疫”的热潮,传递了中国人对运动的热爱,传递了战疫必胜的信心和勇气。今年是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这一重要年份,全民健身重要性愈发凸显。
全面小康曙光在前,全民健身也将站上新起点。“全民健身”运动写进了“十三五”规划纲要,今年恰是这一规划收官之年。根据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到今年,中国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从眼前来看,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办为契机,中国将“让三亿人参加冰雪运动”。冰雪运动有望成为更多中国人的健身载体和生活方式,成为全民健身深入发展、健康中国建设的新亮点。面向未来,2019年发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全民健身更亲民、更便利、更普及;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等居于世界前列。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明年中国将开始实施“十四五”规划,党中央正在组织制定“十四五”规划建议。可以预见,全民健身相关话题,仍将备受关注。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全民健身对于建设体育强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意义重大。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
(责编:杨磊、胡雪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