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议政建言)

时间:2020-08-09 20:08      

  吉林省2020年人才夜市活动在长春举行,170家招聘单位发布3600余个岗位信息,吸引众多求职者前来应聘。
  新华社记者 许 畅摄

  7月13日,我国在建最北高寒高铁牡佳(牡丹江市到佳木斯市)高铁佳木斯段架梁施工顺利完成。
  姚 鹏摄

  在位于长春市的一汽解放总装车间,工人在装配车辆。
  新华社记者 张 楠摄

  大连港集装箱码头。
  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摄

  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东北三省,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为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擘画蓝图。

  7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深入吉林省的农村、社区、科技园区、企业考察调研。总书记指出:“要切实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体现新担当,在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上实现新突破,在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征程上展现新作为。”

  就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全国政协委员结合实际,积极建言资政。

  ——编  者  

  

  推动高质量发展

  做实做优做强实体经济  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朱建民: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东北老工业基地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 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做优做强实体经济这一关必须迈过去。

  做实做优做强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要把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作为主攻方向。重点培育和支持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引导和鼓励产业链上下游相关的企业集聚发展,形成有优势有特色的创新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培养和支持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引导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推动产业向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

  面对风险挑战,领军企业要始终保持定力,把握国家发展战略机遇,瞄准大市场,心无旁骛把产业做实做优做强。以辽宁为例,应继续做强做大装备制造和新型原材料工业的产业规模,不断完善和发展健全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具有辽宁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集聚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司法厅副厅长邓健:

  创新是引领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也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东北三省需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积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要扩大政务信用信息征集和应用范围,全面推进信用建设,推进精益管理,持续健全边界清晰、运转高效、依法实施的行政运行体系。

  建立集成转化运用平台,大力引进创新团队和前沿技术,加强新兴产业发展源头创新。东北三省要深化与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对接合作,重点支持与新兴产业契合度高的省内高校和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议吉林省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光电信息、生物制造、大数据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实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相关政策,强化研发体系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要重视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支持技术创新平台、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优化营商环境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副主席赵延庆:

  优化营商环境是东北振兴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建议东北三省加快对标国际标准,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等方面,为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充足市场空间。加快“一网通办”建设,推动惠企政策指标化、数据化、网络化,让数据在政策执行中发挥关键作用。强化监管,清理整治变相审批,对确需保留的事项实行清单管理,并向社会公开。

  保护和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活力,相关部门要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想方设法为企业排忧解难。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两新一重”建设,抓住新基建机遇,加快转型升级。用足用好中央支持东北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激发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动能,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营造尊商、重商、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

  全国政协委员、招商局集团原董事长李建红:

  营商环境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东北振兴能否实现新突破,关键在于能否真正打造吸引投资者创业兴业的营商环境。这不仅要形成有利于营商的政策、制度等软环境,也要抓住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新机遇,以扩大开放合作倒逼营商环境优化。

  建议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精准优质的服务环境,使投资者有更坚定的信心、更稳定的预期。要关注改革政策在基层的执行情况,确保落实不走样,彰显政策的稳定性。只有简政放权、完善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经济增速回升的基础才能筑稳巩固起来。

  全面加强东北振兴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加快推动东北亚经贸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接,推动东北经济发展改革向纵深探索。

  深化国企改革

  引入多元投资主体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王会生: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拥有许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进一步盘活东北国有经济是东北经济振兴、转型升级换代的基础。引入多元投资主体既可以解决东北振兴的资金来源问题,又可以通过资本和市场的力量,激发企业活力。

  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各项改革措施,鼓励国有企业改革主体敢于担当,大胆创新。二是与中央企业进一步深化合作。引入央企作为投资方和战略合作伙伴,充分依托央企在企业管理、技术研发、人力资源、资本及市场配置各方面的综合优势,促进自身转型升级,盘活存量、做好增量。三是丰富资本运作手段。加大东北国有企业上市力度,加快引入多元投资主体,进而助力推动企业升级转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明忠:

  深化国企改革是东北振兴的重头戏,需要针对市场化程度不高、体制机制不活、发展动力不足、经营活力不强等问题精准发力。建议:

  加快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下大力气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打破传统观念、固化思维和经验主义,坚决破除体制性障碍,持续提升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

  加速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在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成果转化、市场开拓上给予企业支持,特别是在涉及国家战略和“卡脖子”技术攻关上要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断抢占科技制高点,逐步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加速提升企业战略管理水平。要进一步优化整体产业布局和宏观市场布局,夯实基础管理水平;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减少内部同质化竞争,强化产业链、价值链衔接体系;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强化自身风险防范能力。

  释放人才能量

  营造拴心留才良好环境  创新机制激发人才活力

  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杨晓慧: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新时代东北振兴的关键因素。要引育并举,爱才聚才,将东北地区打造成人才聚集高地。

  培育人才,需要着力做好价值导向和需求面向两方面工作。价值导向是指人才培育要秉持“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作为成才的重要方向。需求面向是指要促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相融合。将人才培育与东北振兴相结合,与东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优势领域相结合,培育地方急需人才。

  引进人才,需要处理好软环境与硬环境的关系。打造具有吸引力的硬环境十分重要,但只有营造一个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生活有关爱的软环境,才是真正种下了吸引人才的“梧桐树”。东北地区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的差异化人才政策,设立地方人才专项基金,以优惠的政策支持人才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王伟明: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构成区域竞争力的基础性、核心性、战略性资源。振兴东北,要积极营造拴心留才的良好环境,真正做到留得住人、拴得住心、使得上劲。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建立覆盖全省的拴心留人联动机制,从稳定大学、科研院所以及国有企业人才入手,制定稳定现有人才政策,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服务东北振兴。完善人才精准服务机制,为人才项目申报、政策咨询、融资对接、业务办理等提供领办、代办以及一站式、一条龙的全方位服务。

  激发人才活力,打造人才高地。东北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数量和规模居全国前列,建议着重解决好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问题,针对在省级以上“双创”大赛以及各类竞赛中获奖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制定支持政策,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留在本省就业创业。全力打造尊重爱护人才的环境,制定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人才管理制度。

  (本报记者孟海鹰、刘洪超、方圆、刘佳华、张艺开、易舒冉采访整理)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06日 18 版)

(责编:牛镛)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