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质量大堤 办品牌期刊
质量是期刊出版工作的生命线,是期刊人需要全流程全方位守护的阵地。
上海大学期刊社2003年成立以来,实施集约化管理运行模式,聚焦制度、品牌、效益、人才关键词,着力提升15种中英文期刊的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采取制度先行,优化出版流程,创新期刊出版管理运行机制等有效措施。严把期刊出版“六大”质量关,即策划组稿质量、学术内容质量、编辑加工质量、印刷出版质量、传播质量、服务质量,逐步建立健全期刊社出版质量保障体系。在科睿唯安最新发布的2019年《期刊引证报告》中,上海大学期刊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AMM),最新影响因子为2.017,较上年提升18.7%。在260种应用数学学科期刊中排名第44位,继续保持在Q1区。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AiM)最新影响因子为2.568,较上年提升60.2%,位于Q3区。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CSR),继2017年首次以影响因子2.3进入Q1区以来,本次影响因子2.576,在国际所有150本社会学杂志中再度荣列第21名,超过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等不少著名的社会学杂志。在上海市期刊编校质量检查中多种期刊连续获得优秀。
坚持专家办刊,把好策划组稿内容质量。实施“学术内容与出版管理”双轨运行机制。由主编率领编委负责策划组稿和内容质量,积极招募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加盟编委会。下辖期刊每年召开1—2次编委会,总结上一年度办刊成效,落实下一年度出版计划,遴选高被引作者,分析高被引论文。各刊通过设立主编主持日、主编定稿会等工作机制,扎扎实实从源头做好选题策划、主题出版、专栏专辑出版等内容质量把关工作。
培养学者型编辑,严把编辑加工质量。实施编辑职业生涯规划制度,由编辑部主任牵头负责期刊内容编辑加工质量。线上“两微一端”新媒体出版,线下传统纸质出版,严格执行“三审三校一读”制度,健全伦理道德规范与科研诚信建设体系,建立敏感选题送审制度、评刊会制度,跟踪分析期刊关键数据,实施编校质量审读和激励机制,齐心协力守住红线和底线。
培育“内行”管理人员,守护印刷质量。实行专业化管理服务。期刊社公共管理平台人员负责印刷质量。设立技术编辑专业管理岗位,派送管理人员参加编辑专业技术岗位培训,获取编辑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建立全社期刊出版流程图,每周统计汇总各刊出版进度,不断优化出版流程,踩准节奏,保障按时出版和印刷质量。
建设期刊融合出版实验室,组建社内跨部门信息化工作团队,提升传播质量。立项研究智能出版新技术,邀请计算机专业教授加盟课题组,研究集约化刊群智能管理系统,学习运用数据挖掘和精确匹配技术,加大新媒体数字出版和宣传推送、实现各类刊物多元融合富媒体主题出版、可视化出版,有效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
搭建平台,提高服务质量。期刊社主动融入“双一流”建设,积极提供知识服务。2009年成立“上大期刊屋”,2019年在泰国宋卡王子大学设立海外期刊角,10多年来,培养出一大批青年编辑志愿者,为海内外高校师生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讲座212场,受众超万人次,赠阅杂志超万册。《社会》杂志秉承“以做青年学人通往学术之门的第一块铺路石为己任”的理念,连续举办9届社会学理论工作坊。加强青年研究生群体的学术交流,提升青年研究生群体的学术研究能力。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未能阻止上大期刊屋和社会学理论工作坊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的脚步,通过互联网,直播讲座在云端如期举行。
随着互联网新技术发展,期刊从传统纸质出版发展为多媒体融合出版。期刊质量管理由单一的纸媒管理拓展为线上线下多媒体出版物管理,迫切需要加强规范和质量管理。像爱思唯尔、施普林格出版公司目前已经实现从出版商向知识服务商的成功转型。《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出台,恰逢其时。对期刊出版单位做大做强品牌期刊,培养一流期刊出版人才,建立健全出版质量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广大期刊工作者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更好地承担起文化传承、学术交流、传播知识的使命任务,推动我国期刊迈向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新阶段。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