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预嘱与缓和医疗——老龄社会30人论坛专题研讨会举办

时间:2020-07-07 02:36      

6月22日晚,生前预嘱与缓和医疗——老龄社会30人论坛专题研讨会(第23期)以线上直播的方式举办。本次活动由老龄社会30人论坛、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和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联合主办。本次专题研讨会由老龄社会30人论坛2020年度轮值主席、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主持,主题分享嘉宾包括国务院参事、北京市卫生局原副局长邓小虹,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特聘专家高山,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秘书长王博,北京协和医院安宁缓和医疗组组长宁晓红,北京市海淀医院安宁疗护病房主任秦苑和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理事陆晓娅等,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总干事王瑛对本次专题研讨会进行总结。

邓小虹以“让公共资源和各部门政策形成合力推动长期照护事业发展”为题做主题分享。她首先解释了缓和医疗的概念,而安宁疗护是缓和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虹介绍,我国,目前提供安宁疗护的长期照护机构包括民政、卫生两个系统。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大。对此,她提出,长期照护机构统一政策分类管理、收治失能失智者额外补贴、电水气热执行居民生活类价格及税收优惠、公共财政补贴实施“费随人走”、长期照护费用从按项目付费改为按功能状态打包付费等多项建议。

高山从宏观角度分析了缓和医疗的宏观环境和体制机制问题。他表示,缓和医疗在我国现行卫生医疗政策框架下实施有难点,但新时期医疗改革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医疗推广。

高山分析称,其一,医保改革方将诊疗服务纳入成本,在总额预付的条件下,无论是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按疾病诊疗诊断相关分组付费,都有利于缓和医疗服务。其二,医院与基层卫生机构纵向整合,医院技术与基层卫生机构的日常疗护可以更好的结合。其三,家庭病床也纳入医疗体系,实现“医院-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家庭病床”一体化运营后,更有利于开展缓和医疗。其四,医改可实现缓和医疗的横向整合,为能够提供全面、完整的服务,缓和医疗需要整合包括保健、预防、治疗、康复和临终关怀服务,由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进行协调。此外,本次新冠肺炎疫情让很多医疗活动都在互联网新的技术支撑下得到发展,切实推动了互联网+缓和医疗的进展。

个人意愿表达是实施缓和医疗的必要条件,而生前预嘱正是一个可行度较高的途径。王博解释称,生前预嘱是指人们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的,说明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的指示文件。生前预嘱提倡人们适时了解缓和医疗、选择有尊严的离世,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生前预嘱。统计显示,近两年登记填写生前预嘱人数的增长趋势非常明显。

据了解,北京协和医院从2012年开始学习并引入缓和医疗,2018年正式成立安宁缓和医疗组,2019年9月份,安宁缓和医疗成为临床专科硕士的必修课。宁晓红分享了该医疗组在推动院内安宁缓和医疗理念和实践中的做法,通过融入多个科室进行院内会诊的方式推动缓和医疗在协和医院落地实施。缓和医疗会诊不仅切切实实帮助了病人,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医患矛盾纠纷,同时也提高了医生的职业认同感,减少过度医疗和无理医疗要求。她认为,我国三级医院应该在缓和医疗领域起到示范、教学、宣传和引领等关键作用。

作为一名专职安宁医生,秦苑分享了居家养老与缓和医疗照护的需求现状和政策展望。她表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传统文化和政策环境决定了绝大部分老年人需要在居家和社区养老,目前我国家庭照护的品质参差不齐,不能称之为安宁疗护或者缓和医疗。居家和社区养老也应注重老人生命各个阶段的照护,需要解决安宁疗护的上门服务,实现居家养老的完整闭环。

一个成熟的缓和医疗团队不仅由专业医护人员组成,也包括营养师、康复理疗师、心理科医师、志愿者等多领域专业的非医护人员。陆晓娅表示,人在临终阶段除了减轻疼痛等症状的医疗需求外,想要安宁、坦然地离开世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心理学家发现除了对死亡未知的恐惧之外,人们还会对此生未尽之事抱有遗憾、不舍等心结。

“心理师在参与安宁疗护的过程中可以和临终者互动,帮助他们解决很多类似的问题。养老机构组织社工、心理师等专业人士配合医疗系统医护人员,能够作为未来推广安宁疗护的发展战略,实现在安宁疗护领域内的医养结合。” 陆晓娅说。

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总干事王瑛对本次专题研讨会进行总结称,生前预嘱和缓和医疗事实上不止涉及养老和医疗领域,而是与每个人每个家庭都相关的事情。本次研讨会六位专家来自第一线的宝贵经验,让我们对缓和医疗在我国的现状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期待,对一线的技术指导和支持发挥更广泛的积极作用。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