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敏:“智慧学习工场2020”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

时间:2019-05-24 03:08      

“本届论坛延续了以往的产教融合主线,把近年来国家推动产教融合的机制创新做了一个集中展现。一方面是要总结国内外学校、企业、社会组织在共同推动产教融合方面的有效经验;一方面是要根据这些经验研究出可供下一步推进的具体路径和策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创新发展处处长刘志敏在做客“第六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嘉宾访谈间时说。

刘志敏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门近年来频频释放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红利,例如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关于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组合投融资支持的实施方案》,开展“产教融合试点市”相关工作等。产教融合正在上升为国家教育基本制度安排,已经成为国家配置教育资源、引领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能变革的重要载体。

据悉,“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为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由教育部领导倡议,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会同有关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举办的专题性论坛。本届论坛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以下简称规建中心)联合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河南省人民政府作为支持单位,驻马店市人民政府、黄淮学院承办,于5月17-18日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举行。

刘志敏认为,此次论坛对于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创新具有重要引导作用,规建中心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推出了创新解决方案:

一、为学校建设集成平台提供解决方案。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集成平台把学校、社会、国外的创新要素集成起来,我们称之为“中台战略”,是实施大平台+战略的重要载体。

二、鼓励学校“抱团发展”。本届论坛探讨了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创新共同体的发展方案,鼓励学校之间共建、共创、共享、共生,“抱团发展”,更好地整合国内外学校、企业和行业资源,把产教融合放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去推进,形成若干个垂直的创新系统,并发展成为多维、多元的创新生态体系。

三、机制创新需与战略载体相结合。论坛上,规建中心进一步推出了全新产教融合集成平台——“智慧学习工场”。随着教育、产业和科技的紧密结合,大学的运行机制,人才的培养流程模式,大学的形态样式、空间物理结构都发生了变化。“智慧学习工场2020”在新商科、增材制造、金融国际证书等重要领域的实验为推动产教融合、实现机制创新、连接合作伙伴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和平台,是推动教育和产业形成更大链接,从而叠加、聚变的战略性设计。

论坛上,刘志敏组织召开了“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创新共同体建设圆桌会”。当谈到高校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对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时,刘志敏表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激活高校创新动能的有效抓手,是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创新创业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成果转化的政策和激励措施,正在形成一个用成果转化重塑人才培养链、人才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创新共同体不仅仅是创新要素、同类要素的集成和叠加,更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要素的大集成。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成了创新要素环环相扣的完整链条,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产业孵化的创新链更加健全,从而避免研究错位及转化断档;二是形成叠加效应,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催生新的知识与技术创新,大大的提升创新效能,从总体上为成果转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和资源。”刘志敏说。

据刘志敏介绍,规建中心作为产教融合政策的重要研究智库,为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依据。规建中心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部门的支持下,搭建了多个推动产教融合要素集成的服务平台。同时,与诸多领先企业,如中科曙光、中兴通讯、凤凰数媒产教集团等联合建设了若干个在先进技术领域的创新项目。这些创新性探索已经形成可推广的模式与机制,为推动学校改革提供了重要支点。

未来,规建中心将在现有基础之上,围绕两方面的工作推进“大平台+”战略:一是升级已有项目,促使项目内部大连接,项目之间大协同,形成一个面向未来的创新生态;二是全面推进“智慧学习工场2020”的实验。

刘志敏强调,“智慧学习工场2020”是未来高校变革的核心载体,是规建中心推动未来教育探索与实验的三大引领性教育创新工程之一。目前,“智慧学习工场2020”已在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商科、新金融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实验,并按照未来人才需求,对人才培养流程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进行全新的设计。近日,规建中心还将发布“智慧学习工场2020”指南系列纲领性文件,建立开放的实验平台,推动不同类型实验的全面铺开。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