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昨天来咱村了,在贫困户老侯那儿住的,听说还给老侯做饭了,老侯说手艺可好了!”这话曾经在银里村,像插了翅膀,飞一样的流传出去,让整个村子都跟着兴奋起来。
“有这事!长这么大,只有俩人给我做过饭,一个是俺娘,一个就是杨市长!”时隔近两年,面对中国小康网的求证,老侯仍难掩激动。
老侯说的是2019年5月29日至30日,承德市委常委、副市长、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领队杨春武,来到他的对口帮扶联系点——围场县银窝沟乡银里村,就脱贫攻坚情况展开深入调研工作。
贫困户老侯说——
“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杨市长,我这一辈子没白活呀!”这是五保贫困户侯玉军见到我们时说的第一句话。
侯玉军,就是开头提到的老侯。
60多岁的老侯傍身技能之一是编制铁筛子。“我这身体不怎么好,出去打工挣不了几个钱,种地也不怎么挣钱,这手艺到了冬天还能给我贴补点儿家用。杨市长还帮我卖过筛子呢!”说到这,老侯又兴奋了。
2019年,老侯多了一门亲戚,更确切地说,他有了一个结对子的“副市长兄弟”,就是杨春武。
老侯告诉中国小康网,自从杨副市长他们来了,他们就脱贫了,衣食不愁了。“杨市长来到这不嫌我这屋破,来到这还给我做饭,亲自下厨,还在我这住了一宿。”一提到这件事,老侯的音量明显高了几分。
放下手中正在编着的铁筛子,老侯把我们引起屋里,介绍着,“杨市长那年来就住的这屋。他也不嫌我屋里脏,对我一直挺关心,每次来,都鼓励我。”
老侯除了编铁筛子,还有不少手艺。在杨副市长的鼓励下,老侯的生活多了积极主动,乡里乡亲谁家需要帮忙,他都去。有时能得些零花钱、生活用品、一顿酒饭,最关键的是他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和尊重,对他的称呼也由过去的“穷猴儿哥”变成了“侯队长”“侯师傅”。
挂职副市长说——
“天津和承德称得上山连山、地连边,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我们有着天然的渊源,而引滦入津工程让我们亲上加亲。”说到结对认亲,杨春武先总结了天津和承德的渊源。
“到承德以来,我深深感受到搞结对帮扶,就是来帮乡亲们解决问题、脱贫致富的。真正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群众当中,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人家才愿意多跟你说心里话,才能更好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了解村里产业情况,找到方向、帮到‘点儿’上。”带着这样的初心与使命,杨春武加快了在银里村的实地走访——
在银里机械厂,他与燕山大学来帮忙改进技术的师生探讨蘑菇烘干机的技术革新;
在肉羊养殖示范场,察看天津帮扶的“百万只肉羊”扶贫养殖项目进展情况,从资金筹集、分配机制到后期管理,一一探讨;
在苍术中药材种植观光园项目上,他鼓励致富带头人带领村民优化种植结构,促进村内农业增效创收……
当被问到与老侯同吃同住的事时,杨春武笑着摆了摆手,“当时可没想到这件事在村里影响这么大。那时就想着,‘蘸糖墩儿’式的慰问终归不治本,我就和帮扶工作队的赵辉主任商量,在端午节那天去老侯家住上一晚,炒俩菜,坐炕头上和他好好聊聊。”
听说亲戚要来,老侯卡准时间跑到村头迎接。“他每次都这样,不管我是不是专门去看他,只要听说我要来,一定在村头迎我。”杨春武说。
一盘醋熘土豆丝、一盘青椒炒肉,两盘最普通的家常家,却是老侯近些年吃的最可口的菜。老侯告诉杨春武自己不愿意做饭,一个人,饭做多了剩下,做少了不够吃。杨春武说:“我在承德也是一个人,平时炸点酱,存点干切面,不愿意做饭时就来碗炸酱面。”
那一晚,老侯讲了很多平时无法倾述也无人倾听的话。
“我见他太颓废了,就问他‘你60多岁了就打算这么稀里糊涂的过完一辈子?你不能光知道感谢,你得长志气!’”杨春武说,老侯说他还有好多手艺,“我就劝他,你平时帮乡亲垒个墙头、盖个圈棚,给别人房子补补漏……实在没事干,下雪了你就房前屋后的扫一扫,你得回报社会。”
就是这番鼓励,让老侯变得积极起来,也获得了乡亲们的尊重。
“多看一个地方,多跟村民聊一句,对这个村的认知就多一分,掌握的社情民意也细一分。”杨春武说。
有一次,在银里村的18个小时里,杨春武共召开了1次村两委和村民代表晚间座谈会、2场现场办公会,慰问了2个贫困户家庭,考察了7个扶贫产业项目,还实地走访了10个村民组。
“每个工厂、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一把钥匙难开千把锁,真正搞清楚大家各自有哪些困难?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扶起来才更精准有效,让‘小康路上不落一人’。”杨春武说。
“‘血肉联系’喊在嘴上群众不信,‘鱼水情深’做个样子百姓不认,联系群众是‘掏心窝子’的事,要的是实打实、心碰心,要的就是真的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让百姓不再揪心、不再烦心、不再操心。”刚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的杨春武,话语执着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