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听取意见和建议。
天津北方网讯: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听取意见和建议。
座谈会现场,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作了《建立国家非遗保护的科学体系》主题发言。
冯骥才说:“本世纪以来,我国在大文化战略上,开始了两项史无前例的工作。一是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传统村落的认定。这两项工作都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刻不容缓的紧迫性。这关系到国家'十四五'期间的文化工作。”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我国已经将中华大地上非遗基本摸清,约十万项进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进入国家级名录的非遗为1372项。已认定的传统村落为6819个。这两项工作,我国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联合国人类非物质遗产名录上,我国居于首位,远高于其他国家。这表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现代眼光,受到了国际知识界的高度认可。
冯骥才表示,要对如此庞大又缤纷的历史文化财富进行保护,难度很大,保护工作充满挑战。
对于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冯骥才认为包括科学保护和人才培养两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科学保护是根本
冯骥才发言中表示,科学保护就是从文化遗产本身的性质、特点、规律、独特性出发,从实际出发,制定出一整套科学的保护规则、标准、内容、方法、制度与机制。这项工作目前还没有系统的规划。
“我们必需给每一项已经列入国家保护范畴的文化遗产制定精确的档案;非遗是口头的、无形的、活态和不确定的,必需通过文字和音像的记录、整理与编制,才能成为确凿的依据,也是国家必需具备的重要文献。要为每一项非遗的遗存制作'遗产清单',设定责任人掌管,政府监管,保证遗产不再流失。”
冯骥才认为,保护工作需要切实有效的监督机制。监督应依据科学制定的保护标准与规范,并运用已有的《非遗法》监督执行。《非遗法》已颁布近十年。遗憾的是尚无执行个案。只有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并严格执行的保护体系,保护才有了保证,发展也有了依据。
人才培养是关键
冯骥才认为,科学保护需要专业人才。没有专业人才就无法做到科学保护。这是关键问题。
“可是我们的遗产的体量太大了,人才远远不足。我们现在绝大部分非遗是没有专家的。老专家愈来愈少,后继乏人。没有科学支撑和科学判定,是当前非遗保护最大的软肋。”
“问题的根由,在我们大学学科的设置上。我国现在大学的学科中,文化遗产学、民艺学等还都没有独立的学科。虽然一些大学开设了非遗保护与科研的课程,由于没有自己的学科地位,只能勉强地挂靠在邻近的学科上。不能独立招生,没有自己的名份,毕业的评定也受制于所挂靠学科专业不同的困扰。非遗教研举步为艰。而另一方面,每年都有很多年轻人想通过大学的学习与研究,投身到非遗保护的事业中。由于学科的空白,招生名额受限,很多年轻人只能放弃原先的志向。”
“我们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迫切需要一支奋发有为的生力军。如果我们能够有计划地、源源不断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不仅是非遗保护事业本身的需要,我们还将渐渐拥有一支实实在在的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骨干力量。”
冯骥才说,从建立国家非遗档案、规范管理到学科设置与人才培养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科学体系。如果说本世纪以来前一个阶段是“抢救性保护”的阶段,现阶段应该是开始进入了“科学保护”的新阶段。即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和文化的规律,科学地管理好我们祖先代代相传的宝贵遗产,使之根脉相续,永葆活力。让它生机勃勃地成为人民美好生活中最富民族气质与自信的一部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久的正能量。(津云新闻记者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