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央行发布2021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据统计,1月,广义货币(M2)增长9.4%,狭义货币(M1)增长14.7%;人民币贷款增加3.58万亿元,人民币存款增加3.57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1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207亿元。
M2增速下行偏快
1月M2同比增长9.4%,涨幅比去年同期高1个百分点,但较上月末下滑0.7个百分点至9.4%,为去年3月以来最低水平。
中国民生银行(5.140, -0.02, -0.39%)首席研究员温彬分析称,一方面,1月是传统缴税大月,1月新增财政存款11700亿元,比上月多增21240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7698亿元,季节效应更强加速了货币回笼;另一方面,1月央行流动性补充偏谨慎,货币市场资金整体偏紧,推动货币增速回落速度超出预期。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预计,2月金融数据将季节性环比回落,信贷、存量社融增速仍将延续稳中趋缓态势,M2增速存在小幅反弹可能。鉴于去年2月逆周期调节全面发力,高基数将带动各类金融数据同比增速较快下行。综合考虑今年宏观经济修复态势及央行货币政策目标,预计2021年末存量社融及M2增速将分别降至11.0%和9.0%。这一方面将确保今年宏观杠杆率回稳,同时也会避免货币环境骤然收紧,为实体经济修复提供必要的支持。
1月信贷再迎“开门红”
今年年初信贷再迎“开门红”。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58万亿,环比多增2.32万亿,同比多增2400亿。王青表示,这表明,尽管监管要求银行平滑信贷投放节奏,并且房地产相关贷款占比受到新规限制,但今年银行信贷“早投放早收益”现象仍然明显。
同时,经济修复背景下企业贷款需求不弱,房地产市场保持热度支撑居民信贷需求;另外,上年底积压的项目在年初集中投放等因素,也对1月新增信贷规模扩张起到推动作用。不过考虑到去年春节假期在1月,且去年1月逆周期调节尚未加码,今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仅多增2400亿,表明信贷需求虽然不弱,但也不存在过热的忧虑。1月末贷款余额同比增速较上月末小幅放缓0.1个百分点至12.7%,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缓步下行的趋势。
分项来看,企业贷款方面,1月企业中长期贷款环比多增1.49万亿,同比多增3800亿,除因企业贷款需求较强外,也反映政策面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支持效果持续显现,此外,同比多增幅度较大,也不排除与春节错期效应有关。
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58万亿元,同比多增2252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1.2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27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9448亿元。虽然部分城市房地产调控政策从严,但居民购房需求仍然较为旺盛,年初银行按揭额度较为充足,投放规模有所增加。
在央行2020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以专栏形式讨论了居民部门债务风险,提出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不宜依赖消费金融扩大消费。王青认为,可以预见,居民消费贷过度授信、消费贷和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等问题将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叠加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对涉房贷款比重的限制,预计后续居民贷款同比高增的局面将难以持续。
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字当头”
温彬认为,整体来看,1月新增社融和新增人民币贷款均创历年1月历史新高,说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增强。同时,M2增速和社融存量增速回落,也表明了货币政策逐渐回归常态,货币、社融增速逐渐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货币政策更加体现了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根据央行表态,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字当头”的基调。
王青同样认为,伴随2021年经济进一步向常态化回归,货币投放增速正处于一个持续的小幅下行过程。这一方面有助于控制稳定宏观杠杆率“由升到稳”,另一方面也能保持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体现货币政策“不急转弯”。
他预计,结构方面,2021年“有保有压”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发力,“保”的重点是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监管层可能会推出新的政策工具,引导金融资源向这些领域投放,“压”则主要指向房地产金融以及地方政府平台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