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踏上河北省曹妃甸区的最南端,那座黄黑条纹相间的老灯塔依然迎风傲立。但它作为曹妃甸“名片”的地位,已被首钢京唐公司三座126米高的高炉取代。
踏上河北省曹妃甸区的最南端,那座黄黑条纹相间的老灯塔依然迎风傲立。但它作为曹妃甸“名片”的地位,已被首钢京唐公司三座126米高的高炉取代。
曹妃甸位于渤海湾,距离北京190公里,是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承载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中,曹妃甸区把握“疏解”“联动”“突破”关键词,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一盘棋”,打造北京产业转移首选地、非首都功能疏解新空间。
2005年,以首钢集团搬迁曹妃甸为标志,北京产业外迁的序幕徐徐拉开。通过大面积吹沙造地,曹妃甸不足4平方公里的小沙岛,形成了210平方公里的广阔陆域。
炼钢作业部门的炼钢工许志国2010年从首钢位于石景山的老厂区搬到了曹妃甸。当时,儿子才1岁,妻子为了照顾孩子辞了职。“300吨的炼钢转炉,全三脱的技术工艺,我是冲着这挑战才来的。”他说。
如今,许志国仍然在一线工作,只不过,这“一线”不再是蹲在高温的转炉前面舀钢水、看“碳花”,凭着经验炼钢,而是坐在面对数十块大屏幕的主控室,轻击一下鼠标按钮就“一键炼钢”,含碳量、炉温等指标一目了然。
首钢的变迁不仅没有“伤筋动骨”,反而实现了“脱胎换骨”。在全球性钢铁行业不振的严峻形势下,2014年,首钢京唐公司就实现了扭亏为盈。
令许志国骄傲的是,如今首钢不再生产“面条”(螺纹钢)加“裤腰带”(盘条),产品为清一色高档板材:薄如纸、光如镜的超薄钢,促进了5G信息技术的发展;汽车板,应用于宝马、大众等70多家车企;耐火耐候钢成套技术,应用于冬奥滑雪大跳台项目,这在以前都不敢想象。
“首钢搬迁绝不是‘异地复制’,更不是‘污染搬家’。”首钢京唐公司能源与环保部相关负责人张波说,搬迁是“绿色升级”,确保生态乐园里的海鸥依然能在碧海蓝天下自由翱翔。
“首钢京唐公司已构建了全球首例‘燃—热—电—水—盐’‘五效一体’高效循环利用系统。”张波说,公司基本实现污水、固废资源零排放,含铁物质、煤气、固废、废水100%回收利用,在污染联防联控上,感受着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时代变革。
首钢京唐公司仅仅是京津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一个缩影。自从2014年7月京冀签署《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设立初期规模100亿元的曹妃甸产业发展基金,两地互派干部以来,曹妃甸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致力于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和非首都功能疏解。
据统计,2014年至今,曹妃甸区已签约京津项目488个,协议总投资5174.37亿元;累计实施京津项目229个,总投资2772.4亿元;共完工京津项目120个,总投资927.31亿元。
“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项目引进。更重要的是在对接中培育新力量,寻找转型方向。”曹妃甸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安爱国说,要让曹妃甸的产业结构得以优化。
产业协同也让民生联系愈加密切。近日,受到寒潮影响,华北地区气温持续走低,京津冀地区的天然气需求量大幅提升。唐山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工作人员比平时更加忙碌。他们正在码头接卸从海上运来的液化天然气到储存罐,再将液化天然气加温成气化天然气,通过管网为北京“解冻”,为天津、河北“驱寒”。
在调峰保供期,唐山LNG(液化天然气)项目发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源原材料主枢纽港作用,在优化京津冀地区能源结构等方面的作用越发举足轻重。天然气的供应大大减少了煤炭的燃烧,改善了大气质量。在生态环保联防联控方面,为京津冀的老百姓守护一片蓝天。
有产业依托的同时,更要有人气聚集。京津冀地区在交通、医疗、教育、旅游等社会事业方面也在不断加快同城化进程——
唐山港与天津港共用航道、锚地,乘客乘坐新开通的动车从北京到曹妃甸只需154分钟;北京景山学校在曹妃甸创建分校5年来,学生人数由200余人增加到2100余人;北京安贞医院、妇产医院、友谊医院与曹妃甸合作医院挂牌开诊,京津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北京曹妃甸旅游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签署,曹妃甸成为首个与北京进行区域旅游合作的县区……
昔日渔民避风的小沙岛,已经变身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跨区域的“无缝对接”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展开。距离渤海防波堤仅几百米,海水淡化设备正在源源不断地抽取着海水,通过热法、膜法生产淡水。未来的曹妃甸,有望成为北京水源地。
原标题:曹妃甸:积极融入协同发展“一盘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