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改革的办法才能提振消费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我国各行业基本恢复正常生产运营。消费出现结构性分化。网上消费、新业态消费等增长比较快,餐饮、住宿及与旅游相关的服务类消费较为疲软。
当下消费不足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振兴消费的主要措施?近日,在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等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热点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平、华安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陈彦斌等表示,只有依靠改革的办法才能真正有效提振居民消费。
张平认为,有四个因素影响了消费。一是整个中国消费率不低,但居民消费率很低。二是存在棘轮效应,如果收入预期现在变缓,会放慢消费速度。三是疫情冲击对中国是不均衡的冲击。如果压低了低收入群体收入,就会导致整个居民消费倾向变得更低。四是在公共服务改革方面,应通过对现在的互联网企业、民营企业进一步促进公共服务的放开程度,体现高质量的服务。
“由于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较低,各界人士更重视投资和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支撑作用,存在忽视居民消费的倾向。”陈彦斌称,在“高储蓄—高投资—高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下,中国经济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影响。要高度重视与合理应对居民消费乏力的问题。
林采宜则认为,消费潜力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收入。收入决定人们的支付能力。税收结构决定了大多数税是向工薪阶层征收的,财产税在国家税收结构中占比非常小。这导致我国现在消费意愿不足或消费积极性不足。二是预期。预期其实是老百姓的安全感。政府要做的不仅是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水平,还要提高消费意愿,即提高百姓对政府有能力保障生活水平的信心。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居民消费具有较大潜力,需要政府鼓劲,政策有力。
陈彦斌代表CMF研究团队发言时指出,用改革的办法才能真正提振消费,消费券和地摊经济等只是权宜之计。有五个重要抓手可把握: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二是从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两方面入手,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三是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减轻居民部门住房债务负担,降低居民债务对消费的抑制作用。四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根本性地减轻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后顾之忧,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五是构建“世界工厂+世界市场”新模式。
张平认为,需要关注中小企业和个体户。通过直补为中小企业提供帮助。稳定中小企业才有可能稳定基本的就业盘,居民收入才有保障,因此,要给出精准的政策。一是怎样通过产业平台更清晰地识别中小企业,让他们起到金融辅助作用,对中小企业进行助贷。二是对居民资产负债表给予一定的减息,通过央行的减息,使得中国居民资产负债表压力不要太大。三是在中国基本控制疫情以后,如何放松被疫情限制的消费部门至关重要。
林采宜认为,现阶段重要的是把控地方经济和防疫之间的平衡,要把需求变成有效需求,赋予有消费需求的人支付能力,消费券的现金化是有效的做法。可以进行公积金账户改革,放宽公积金账户的提现制度,使它可以用于缓解目前居民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提供消费信贷的支持,从而解决当期消费需求存在但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关于中小企业救助的问题,银行的信贷政策应该向个人、消费信贷倾斜,而不是向企业倾斜。
(责编:李都也(实习生)、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