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话剧《生死24小时》持续展演,创作人员不断对作品打磨修改、精益求精,讲好中国故事。
天津北方网讯:话剧《生死24小时》持续展演,创作人员不断对作品打磨修改、精益求精,讲好中国故事。
抗疫题材话剧《生死24小时》,因为主线故事主要发生在邮轮上,话剧的音响团队特意到天津港采集了近百个音效,更好地为剧情服务。就以邮轮汽笛声为例,整场话剧出现了三次,但次次不同。
虽然已经连演了20场,但为了让整部剧的呈现效果更完美,剧本仍在不断打磨修改。全剧的一处泪点是指挥长童国梁的妻子,在得知女儿牺牲后,忍着巨大悲痛,为即将上救援前线的儿子包饺子践行,最近这场戏又做了调整。
没有豪言壮语的台词,就得靠生活中的细节表演,增加戏剧张力感染观众。为了让道具饺子可以和尽量贴近真实手感,让演员可以在舞台上快速入戏,道具师范博浩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不断实验。他还到天津博物馆参观,看着一封封医护人员的家书,加深对剧中角色的理解。
“小家”和“大家”两条故事主线交织在一起,生动展示了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和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定信心、同舟共济,共同战“疫”的历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把疫情扩散蔓延势头遏制住,为了展现众志成城的精神,《生死24小时》中还设置了大量的群众角色。
退休5年的老演员王军,在这部戏中扮演一名湖北游客,剧中他只有一句台词。但为了这句湖北话台词,他足足练了上千遍。
正是靠着全剧近80位工作人员的精益求精,让《生死24小时》有气势、有人物、有精神,讲述天津故事,展现了大国担当。(津云新闻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