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级别联赛 天津足球生存中的动荡与情怀

时间:2021-03-21 13:15      

  等到本赛季中超联赛开幕,与之相对应的中甲、中乙、中冠各级联赛,也将陆续拉开帷幕,另外,各地方足协组织的名称各不相同的业余联赛,本月开始已经陆续开战。由于种种原因,天津球迷今年将更多的目光投射到了低级别联赛,关于低级别联赛的情况,大家也在“补课”。

  中乙联赛  一个“动荡的存在”

  中国足球乙级联赛,球迷们都很清楚,是中超、中甲之后的全国第三级别职业足球联赛,实行升降级制度,上一级别是中甲联赛,下一级别是中冠联赛,按照中国足协的相关规定,一家中乙俱乐部,和中超、中甲俱乐部一样,都不可以迁徙易地。在去年年底中国足协发布的《进一步推进足球改革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提到,计划到2023年,中超联赛扩军至18支参赛队,中甲联赛扩军至20支参赛队,中乙联赛扩军至30支左右参赛队,扩军的初衷肯定是好的,中国足协希望进一步夯实职业联赛的“金字塔”,但是在这一规划当中,尴尬在于,近几年来,伴随职业联赛整体的“洗牌”趋势,中乙俱乐部更成为了一个“动荡的存在”。

  所谓“动荡”,数字最说明问题,比如2020赛季,通过了中国足协审核的中乙球队有21支,其中还包括以锻炼队伍为目的参赛的U19国青队,相较2019赛季的中乙32支参赛队,有了大幅度萎缩,而这21支球队中,从2019赛季顺利进入2020赛季的,只有16支球队,换句话说,有一半2019赛季征战中乙联赛的球队,都没能“活进”2020年。再往前推演一年,2018赛季中乙联赛有28支球队参赛,到2020赛季仍然还在的,只有7支球队。“大换血”的背后,是投资人的不稳定、欠薪、球员年龄两极分化、参赛目标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甚至中乙联赛的定位到底在哪里,仍是个一言难尽的命题。

  按照中国足协比较理想的规划,中乙联赛应该是以老带新、重点锻炼新人的赛场。相应政策,也是围绕着这一规划来制定的,比如从2015赛季开始,中国足协大幅调整了中乙联赛参赛各队的球员年龄限制,原来每队只能有5名25岁以上球员的规定被废止,原则上只要球员年满18岁就可以报名参赛,另外还特别规定,本着锻炼新人,每队可以有最多5名年满16周岁、不足18周岁的球员报名。可是事与愿违,与投资人不稳定相伴,中乙仍然摆脱不了“高龄球员”短暂“养老”后离开,发展轨迹达不到同龄顶尖的年轻球员短暂尝试后,受欠薪等原因的困扰,不愿继续坚持的局面。

  去年年底,中国足协对2021至2023赛季中乙联赛俱乐部也给出了财务约定指标,要求各俱乐部单个财政年度总支出不得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一线队球员单赛季个人薪酬不得超过税前120万元人民币。虽然目前中国足协尚未公布准入具体名单,但是基本摸底显示,本赛季参赛的中乙俱乐部,预算大多数没有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而八成以上的球员,合同月薪基本在1万至2万元人民币之间。中乙联赛的平台对投资人而言缺乏吸引力,中乙俱乐部大面积生存状况不稳定,对球员而言缺乏安全感和保障,注定了这个第三级联赛,难以成为金字塔稳固的塔基。

  业余联赛  更像“为情怀而生”

  不再是“中国足球业余联赛”、“中丙联赛”,从2018年起,中国足协正式给三级职业联赛之下的最高级别业余联赛做了更光鲜的命名——中国足球协会会员协会冠军联赛,简称“中冠联赛”。要想进入中乙联赛,首先要成为中冠联赛决赛阶段的佼佼者,而所谓中冠联赛预赛阶段,实际上就是各地方足协举办的最高级别业余比赛。中冠联赛的决赛阶段比赛,各地方分配到参加大区赛球队的名额并不统一。

  特别耐人寻味的是,每个赛季地方足协的最高级别业余联赛佼佼者,都有放弃参加中冠联赛的情况出现,或者有些球队即使参加了中冠联赛,比赛进行到一定阶段,也会战略性放弃,包括以“选择性输球”的方式止步,究其原因很简单,因为球队背后的投资人,没有支持球队进入中乙联赛的投资能力或者打算。

  总的来说,参与各地方足协组织业余联赛的球队,背后的投资人,一般都是凭着一份对足球的情怀,或者热情加入进来的,有的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足坛宿将,有的干脆就是“深度爱好”足球的企业家。至于业余联赛参赛的球员,基本也是由退役球员,及一些在不同时期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半专业”人士组成,这反而促成了每年地方足协业余联赛的参赛球员呈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局面,区别只不过是这些球员十年前大多二三十岁,如今变成了三四十岁。虽然也有“新鲜血液”加入,可“老同志们”对这些年轻球员的评价往往并不太好,感觉他们技术总的来说比较糙。另外还说明了一个事实——假如有“中乙理想”,甚至有踢更高级别联赛的规划,那么投资人从业余联赛开始,就要有一个长远的投资规划,组队方面也不能是一支“健身足球队”。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