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外景。
本报记者 贺 勇摄
核心阅读
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目前已完工。场馆从设计、建造施工到装修,处处体现无障碍理念,为残疾人运动员参赛训练提供安全、便利的服务。在北京冬残奥会结束后,场馆还可承接运动赛事、教学任务,大力发展残健融合项目,提升场馆综合利用能力。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当日,刚刚完工的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向媒体开放。
专门设置的“脚踢式”电梯按钮、双位排水控制马桶、可移动式浴凳……作为全国首个残疾人冰上运动训练专业场馆,该馆早在设计建造之初就考虑到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处处体现对残疾人群体的关爱。整个场馆本着“逢棱必圆、逢角必圆、逢坎必平”的原则,采用全平面设计,即场馆内部所有地面都是平整的,不存在凸起高差,所有的墙面阳角都做抹弧处理,最大程度为残疾人参与冰上运动提供安全、便利的服务。
北京冬奥组委残奥会部部长杨金奎表示,我国将以举办冬残奥会为契机,宣传推广包容性社会理念,关注无障碍意识提高和无障碍环境建设。
场馆建设不断优化方案
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园区内。该项目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473万平方米。主要包括3个部分,分别是残奥冰球比赛训练馆、轮椅冰壶训练馆以及综合楼,两个训练馆主要为运动员提供训练服务,综合楼包括运动员公寓、餐厅和医疗康复、科研及教育培训用房。
从远处俯瞰,并排的“两块冰”——冰球馆和冰壶馆两座训练馆好似蝴蝶展翅。
在冰球馆和冰壶馆内,分别设有一块60米×30米冰面,据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工程环境部部长赵根祥介绍,目前两块冰面均已完成制冰工作,国家残疾人冰壶队即将入驻。
“从设计、建造到装修,我们不断优化方案,目的是最大化提升残疾人运动员训练参赛的便捷度。”赵根祥说,为方便残疾人运动员训练,保证冰面与冰场周边地面平齐,两块冰面标高均下降4厘米,方便残疾人运动员进入冰场。
运动员公寓采用无障碍设计
位于冰壶馆和冰球馆东侧的综合楼设有运动员公寓,共有64间房,可供128名运动员住宿。
推开房门,宽敞明亮的房间给人带来舒适感,细致入微的无障碍设计处处体现着对残疾人群体的关爱。据介绍,房间内除了设置低位的紧急呼叫按钮外,另一大亮点是窗户把手的设计,其高度要比正常窗户把手低20厘米,这充分考虑到了轮椅运动员的实际需求。
无障碍电梯除了在正常高度设置了一组电梯上、下行按钮外,在距离地面20厘米的地方,还设有一组上、下行按钮。这是专门为轮椅运动员设计的,他们可以直接用脚触碰按钮,方便乘坐电梯。
卫生间设计同样体现无障碍理念。房门采用半自动平移门,只需轻轻推拉,便能自动开关,减少了残疾人的操作复杂度。门洞净距为85厘米,方便轮椅运动员通行;洗漱台台面离地面70厘米,低位设计的同时给轮椅运动员留下足够的容膝空间。可移动式浴凳可以满足不同人群需求,设置的双方向L形扶手和上翻扶手,保证残疾人运动员使用的便利性。
“在马桶区域设计中,我们创新性使用了双位排水控制系统。常见的坐便器冲水按钮为后按式或边开式,对于上肢残疾或下肢残疾的人士,使用不够方便。这里使用的是北京城建自主创新研发的控制系统,它有两个控制按钮,一个安装在距后墙50厘米、距地面50厘米位置,方便下肢残疾人士使用;另一个安装在距后墙80厘米、距地面10厘米位置,方便弯腰不便的残疾人士使用。”赵根祥说。
场馆在赛后可变身多功能场地
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如何实现赛后可持续利用?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城区场馆建设处处长黄晖表示,为实现精彩奥运与赛后场馆可利用、可经营、可持续的双目标,场馆建设在满足冬奥会比赛标准的基础上,也提前规划赛后利用。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也实现了冬季和夏季运动项目的“两栖”能力,具备冰场和夏季项目场地双向转换的能力。一方面可以满足北京冬残奥会的比赛要求,另一方面又提升了场馆今后运营能力和利用率,可以满足冬夏季不同运动的场地需求。
据介绍,冬残奥会结束后,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除了保障国家队的日常训练,还将承担多项功能。除了承接国内、国际单项赛事的体育比赛、教学等任务,还将积极发挥功能辐射作用,大力发展残健融合项目,提升场馆综合利用能力。
两座训练场馆通过冬季和夏季运动项目的转换,可以变身为多功能场地,未来可开展球类比赛、文化演出、商业推广等活动,为一般的比赛训练以及全民健身提供高标准的场地。
《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04日 14 版)
(责编: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