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出征,必须凯旋

时间:2020-11-14 04:20      

周一至周四,每天早上四点半起床,进行一个15公里长跑,周六再进行一个半程马拉松训练,这是已经52岁的沈平的生活常态。

沈平是国家油气管道应急救援徐州队应急抢险救援队队长,他认为,如果不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到了抢险现场就完成不好抢险任务。沈平对自己苛刻,对队员要求严格,因为这支队伍干的工作,容不得半点闪失。

从电焊工成长起来的应急救援队员

沈平曾当过电焊工,这份经历,给了他独特的优势。一次,沈平赴上海抢修管道,原计划22天的任务,他带着队员12天就完成了。在天津进行管道铺设作业,他带领队员从一天一个机组只能焊接3道口,改进到一天焊接50道口。

沈平最愿意谈起的,是从事抢修工作后的一个个故事。

2019年1月,沈平接到通知,某条石油管道上发现了盗油分子安装的盗油阀。沈平带队到达现场发现,盗油阀的位置在一个坑里,经过高程测算,此处残余压力为0.3兆帕。也就是说,一旦油阀泄漏,油管里的原油能喷射二三十米高。凡是这种难度较高的抢险,沈平都要亲自操作。他带领一名电焊工、一名管工下到坑里,按照作业方案测孔径、下堵、摘阀、补板焊接,仅用3个小时就把盗油阀摘了下来。当他从坑底爬上来时,抢险服已经被汗湿透了。

科学抢险不冒险是他始终坚持的原则

这些年来,沈平接到的抢险维修任务多种多样,大部分任务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但在关键时候,他总能沉着应对,迅速解决问题。

2015年9月石脑油抢险的经历,让沈平印象深刻。石脑油是一种比汽油易燃的油体,实际使用过程中危险系数较大。事故发生后,沈平临危受命,迅速奔赴事故现场。

3天里,他一直没有休息,如何保证作业安全,成了他必须解决的难题。抢修过程中一旦着火引发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石脑油一旦落地,作业现场的油气浓度极难控制。

就在成功完成换管进行焊接时,因现场土壤中吸附了少量石脑油气体,焊花落地的一瞬间,附近的土地被引燃。“虽然提前铺好了防火毯,火势不会太大,但事情发生后的短短几十秒,我的后背被冷汗湿透了。”

沈平在工作中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保证安全。为了完成好每一次抢险作业,沈平对队员要求极严。他常和队员们说:“我们的工作,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每一个人都得技术过硬。有一点点疏忽,任务就完成不了,命都可能得搭进去。”

抢险不冒险,科学抢险是沈平始终坚持的原则,面对管道抢险作业急、难、险、重的特点,他制定并实施了涵盖外管道抢修等9个专项的《抢维修作业环节安全措施确认表》,推行现场安全标准化、文本化管理,在抢维修作业中取得明显效果。面对存在的技术问题,他不等不靠,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创新,用小改进实现大突破。在山东抢险救援时,他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成功应用定向钻解堵技术,破解管道蜡堵难题。工作30年来,他先后完成几十项技术成果,获得多项发明专利。(胥德义 杜振杰)

(应急管理部新闻宣传司与人民网共同推出)

(责编:薄晨棣、吕腾龙)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