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的中国道路

时间:2019-10-09 19:56      

编者按: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人民网联合国家卫健委,邀请相关司局负责人和业内专家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医改成绩单”系列稿件,展现我国医改事业辉煌成就,为祖国献礼。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共同追求。从1978年的“阿拉木图宣言”提出“到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到2015年的联合国特别峰会提出“到203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包括保障“全民全生命期健康”),国际社会始终倡导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全民健康覆盖”,即保障所有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而不至于背上沉重的费用负担。“全民健康覆盖”的最终目标是全民健康,所强调的手段是有效健康干预措施在三个维度上的“覆盖”,包括人群覆盖(让越来越多的需要某种医疗服务的人受益)、服务覆盖(让越来越多的医疗服务惠及百姓)、保障覆盖(让医疗服务的成本越来越多地由“第三方”承担)。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人民的健康事业。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就提出“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把维护和促进人民的健康作为强国的必要措施和发展的重要目标,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得中国在经济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让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传染病、地方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短期内摘掉了“东亚病夫”的耻辱帽子,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然而,在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卫生健康事业也经历了从毛泽东时代的轰轰烈烈到改革开放初期相对被忽视、从“非典”引发的“觉醒”到逐步走向全民健康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现基本医疗保险的全民覆盖。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施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方面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医疗卫生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保障制度没有跟上,老百姓就医的经济负担在一段时间里越来越重:到了2000年,个人和家庭的直接支出占中国卫生总费用的比例达到一个高峰(超过60%),因病致贫成为主要贫困原因之一。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聚焦于基本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2013年,我国就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人群全覆盖。随着人群覆盖面和保障程度的提高,个人和家庭的直接支出占中国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逐年下降,从2001年的60%下降到2017年的28.8%,“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第二阶段,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全民覆盖。2009年3月中国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主要目的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为了积极应对到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期间所面临的“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的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有效解决我国医药卫生工作中存在的“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等问题,《意见》将“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与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一起并列为深化医改的“四大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针对重点疾病和重点人群,向全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在起步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的报告与处理、0-3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的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高血压、Ⅱ型糖尿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共9类21项;同时,国家规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此项目的经费投入标准不得少于人均15元,所需经费中央政府根据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按5个档次分别提供20%-80%不等的配比资金,这笔资金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直接拨付到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少量经费在绩效考核后发放。从2009年到2018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内容不断增加(2018年达14大类)、人均经费也相应增加(2018年达人均55元)。

10年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实施,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第一,各项服务数量都有明显提升。截止2016年底,全国在管的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和老年人分别为9023.0万例、2781.3万例、489.7万例和1.18亿人,与2009年相比分别提高了6.1、6.0、8.6和3.2倍。2017年孕产妇和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分别为89.6%和91.1%,与2009年相比提高了18.7%和13.9%。计划免疫方面,2016年儿童卡介苗、麻疹疫苗、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和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分别为99.5%、99.1%、92.3%、92.7%和94.8%。

第二,服务效果方面,妇幼健康水平和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城乡差距逐年缩小。孕产妇建卡率、产前检查率和产后访视率分别由2009年的90.3%、92.2%、88.7%增长至2017年的96.6%、96.5%、94.0%。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从2009年的31.9/10万降低至2017年的19.6/10万,城乡孕产妇死亡率差异从2009年的7.4/10万减少至2017年的4.5/10万。新生儿访视率、3岁以下儿童管理率分别由2009年的87.1%、77.2%增加至2017年的93.9%、91.1%;全国新生儿死亡率从2009年的9‰降低至2017年的4.5‰,城乡差距由2009年的6.3‰降低至2017年的2.7‰。

第三阶段,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如果说前两个阶段在保障“病有所医”和依靠专业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本预防保健服务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的话,那么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则是针对影响人群健康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等主要决定因素,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8月举行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新时代的卫生工作方针,这就是“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并提出健康中国建设的五大重点任务,即: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随后,2016年10月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2019年7月颁布的《健康中国行动计划》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设计图和施工图。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健康事业的持续发展,中国人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6年,世界人均期望寿命为72岁,其中女性74.2岁,男性69.8岁;我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6.4岁,其中女性77.9岁,男性75岁,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从1990年到2016年的26年间,中国的HAQ指数(用于国际比较的反映一个国家医疗卫生可及性和质量的综合指数)提升了35.3分,主要是2000年到2016年间提升较快,为24.6分,在195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HAQ指数提升速度排名第一。这些事实说明,尽管还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挑战、并且改革与发展永远在路上,我们通过分三步走,即:首先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全民覆盖、以解决“病有所医”的问题,然后关口前移、强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进而全面实施健康中国这一“大健康”战略,不仅取得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实际成效,因而更加坚定了我们的道路自信,同时也为世界范围内的“全民健康覆盖”运动提供了具有重要启发和借鉴作用的中国经验。

(作者系国务院深化医改领导小组第三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教授,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会长)

相关阅读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谱写健康中国建设壮丽篇章

着力构建新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从0到1史诗般的跳跃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