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有疝气 是等还是治?

时间:2019-05-18 16:08      

医学指导/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董泾青

有些家长在照顾宝宝时会发现,宝宝的大腿根部等鼓起了个小包,洗澡、游泳或哭闹时特别明显,安静或睡觉时小包包又看不见了。这种情况家长应该高度警惕,孩子可能患上了俗称“小肠气”的腹股沟疝。

其实,小儿腹股沟疝是儿科常见疾病,但如果不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治疗,就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痛苦。对于是等其自愈还是手术治疗、什么时候手术,专家表示,足月、早产孩子有不同的考虑。而一些不愿意让宝宝接受手术的家长寄希望于绑疝气带,专家表示并不主张,因为很容易贻误患儿病情,可能造成肠坏死、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甚至生命危险。

小儿腹股沟疝、鞘膜积液 属同一种病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董泾青介绍,除了小儿腹股沟疝,有些家长还知道“小儿鞘膜积液”,其实这两个都是一个病,统称为鞘状突未闭,“通俗地讲,两种问题都是因为体内有个管子没有闭合。管子粗的可以通过腹腔内容物,叫疝;管子细的,只有液体才能通过,其他腹腔内容物不能通过,叫鞘膜积液。”

腹股沟疝的内容物是肠管或大网膜,如果是女孩,还有卵巢的可能。这些腹腔内容物在孩子站立、咳嗽或哭闹时,容易从腹腔内突出至大腿根或男孩的阴囊;平卧休息时,腹腔内容物就会逐渐还纳到腹腔,“包包”也会消失。而鞘膜积液的内容物是积液,由于有些病人鞘状突特别细小,平卧休息也不会立即回纳,一般在晚上休息时液体会慢慢流回腹腔内,到第二天清晨起床时,包块才会变得不明显。

腹股沟疝和鞘膜积液多数出现在男孩中,但女孩身上也同样会出现。如果女孩的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包块,也应及时就诊。

当心自愈“假象” 成年再做手术得不偿失

不少腹股沟疝和鞘膜积液的患儿家长,都寄望于孩子自愈。董泾青介绍,虽然是先天性的良性疾病,但仍需家长高度重视。如果总有包块在腹股沟区反复突出,会影响小孩腹壁的发育;如果发生嵌顿而又没有立即急诊复位或手术、导致嵌顿时间过长,容易导致小肠坏死或卵巢坏死。

此外,还要注意小儿疝气或者鞘膜积液自行愈合的“假象”。董泾青发现,很多18~40岁的腹股沟疝病人,在小时候都有过腹股沟疝的病史。“这一部分病人的疝其实都是先天性的,并没有自行愈合,只是随着发育,肌肉越来越强壮,腹腔内容物不易突出,是一个自行愈合的假象。对于小儿疝或小儿鞘膜积液,仅仅做一个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就可以了,而到了成年再作疝修补术,还需放补片修补,得不偿失。”董泾青说。

手术时机选择 足月、早产各不同

那么,是否小儿一发现疝气或鞘膜积液就要做手术呢?董泾青介绍,首先要看孩子的出生胎龄。对于早产儿来说,鞘状突未闭很难自行闭合,因此发现上述的问题即可手术。如果孩子是足月儿,1岁前可以先行观察,如果1岁仍然未自愈,鞘状突未闭自行闭合的几率就极低了,就要考虑选择手术治疗了。

另外,对于发生过1次嵌顿的孩子,即鼓起的“小包包”一直存在、不能消失,还伴有呕吐、异常哭闹、发热、腹胀,甚至不解大便的情况,就需要立即到医院接受医生手法复位治疗,如果复位成功,小孩6个月大就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果出现反复嵌顿、反复找医生手法复位,手术年龄还需要提前。

不少家长认为鞘膜积液的内容物是积液而不是肠管,因此不会发生嵌顿,就不需要着急手术了。董泾青提醒,鞘膜积液的鞘状突未闭的孔不是太大,一般里面是积液,但当腹内压增高,如咳嗽、哭闹时,肠管也有可能从细小的鞘状突突出,从而变成疝,由于鞘状突细小,这种情况就更容易发生嵌顿。所以鞘膜积液的治疗原则应该等同于腹股沟疝,不能轻视。

微创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手术

小儿腹股沟疝和小儿鞘膜积液手术存在传统手术和微创手术两种方式。

董泾青表示,两种方法各有优势。腹腔镜手术(微创)切口小,且由于腹腔镜的放大作用,基本上对于输精管和精索血管无损伤,而传统小切口手术还是有一定的损伤机率。另外,许多单侧腹股沟疝做传统手术后,对侧又出现疝,称之为异时性疝,需要再次手术治疗,而腹腔镜手术可以发现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并同时给予手术治疗,降低发生异时性疝的可能。

但是对于一些特殊孩子,如既往有腹腔手术史,腹腔内又严重粘连的,传统手术会更加合适。

疝气带或贻误病情 不主张使用

还有些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做手术,而选择疝气带治疗。董泾青对此并不主张。他认为,1岁前,部分腹股沟疝和鞘膜积液的患儿自愈了,那是鞘状突本身自行闭合导致,而不是家长认为的疝气带的功劳。

如果使用了疝气带后,由于小儿活动或疝气带没有压迫好而发生嵌顿的情况,疝气带盖在外面,容易让家长忽略孩子情况,很容易贻误患儿病情,时间长了还容易发生肠坏死,甚至腹膜炎、感染性休克,造成生命危险。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伍仞 通讯员胡颖仪、孙冰倩)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