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or手机,孩子们会选谁陪?

时间:2019-08-06 11:43      

● 约1/5受访学生接触过色情暴力信息,逾1/10受访学生遭受过网络欺凌,网络小说成为重灾区。

● 主流手机游戏都已上线未成年人保护机制,但游戏周边App却存在监管不严的情况。

● 约四成的受访家长不懂得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

● 父母使用手机的时间越长,孩子使用手机进行学习的比例越低。

“‘00后’用QQ不用微信”“‘00后’每天都在刷短视频”“‘00后’只看二次元”……

这是否也是你对“00后”的印象?你真的知道“00后”在用手机做什么吗?他们在使用手机时面临着怎样的风险?什么可以明显减少他们使用手机的时间?

7月31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发布了《未成年人移动互联网使用现状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有21.25%的受访学生表示曾在使用手机时遇到过色情或暴力信息;有12.47%的受访学生曾遭受过网络欺凌;46.18%的受访学生曾经在手机应用上花过钱……

对于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代未成年人,手机对他们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手机提供了便利的学习、咨询和娱乐渠道;另一方面,手机上的不良信息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如何让孩子更好地利用手机?多位专家观点不谋而合:家长科学的引导管理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用途影响显著。

1/5受访学生接触过色情暴力信息

近年来,未成年人沉迷手机,在网络上遭遇暴力色情等报道频见报端,为弄清这些个例问题是否代表未成年人全貌,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开启了为期四个月的调研:在全国范围内发起网络问卷调查,样本覆盖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研究员赴河南、山东、福建、广东、北京五省市进行田野调查与个案收集。

报告结果中最受关注的,首先是互联网带给孩子的风险和危害:有21.25%的受访学生表示曾在使用手机时遇到过色情或暴力信息。这其中,网络小说成为重灾区。

“以‘死亡’‘杀人’‘恐怖’或另类情感为主题的暴力色情小说频繁出现在一些网络阅读平台上,且对未成年人完全开放。这是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南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娜迪娅在分析报告时指出。

初二学生王伟(化名)平时喜欢看有暴力和刺激元素的网络小说,比如“死亡游戏QQ群”等。他表示,自己在寒暑假阅读大量网络小说返校时,遇事总想动拳头,在学校待一段时间后会好一些。

调研发现,王伟提及的这一类型小说以主人公不断杀人的细节描写为主要内容,极度暴力和恐怖。而以“荷包阁”“笔趣阁”为代表的小说平台上则包含着大量的色情信息。

“这些网络阅读平台由于关注度不高,所以均未设置‘未成年人保护模式’,未成年人轻易可以接触到。”娜迪娅说。

小型(化名)曾因游戏打输了,就有人加QQ号骂他,让他觉得很郁闷。调研发现,很多学生都曾在游戏语音中被骂过,或者看到过此类现象。

初二学生李里(化名)曾经常打游戏“开黑”(指组团一起游戏),被朋友推荐使用一款“开黑”社交软件“TT语音”,使用后发现里面有不少同龄人,并且自己在游戏“开黑”语音中被教授“撩妹技巧”。

调研发现,在王者荣耀等知名游戏中,如果聊天中出现不文明用语,会被系统屏蔽。但游戏周边类软件情况则不容乐观,比如,李里提到的“TT语音”,该软件除了能快速找到“开黑”队友外,用户还可以开语音直播房间在线聊天。

娜迪娅对此表示,目前主流的手机游戏都已上线了未成年人保护机制,但游戏周边App,如组团游戏类、语音助手类、游戏视频类软件却存在监管不严、自律欠佳的情况。

家长科学的引导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用途影响显著

游戏一直是家长们控诉的主要内容。调研发现,有40.59%的未成年受访者表示使用手机的主要用途为玩游戏,位居玩手机的主要用途中的第四。虽然游戏是孩子使用手机的主要用途之一,但并没有家长和老师们认为的那样严重:老师认为孩子使用手机的用途中,游戏排第一;家长则认为排第三。

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的这代未成年人,学习和生活都是在智能手机的陪伴下展开的。手机带给孩子们的利大还是弊大?对此,不同的群体态度不同。调查结果显示,孩子自身对于手机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持正面态度;家长的态度是好坏参半;老师则持较为负面的态度。

但几类群体的一个相同的态度是:家长在引导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中扮演主要角色。调研深入分析发现,在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和方式作出管理和要求的情况下,孩子的手机应用内消费、遭遇网络欺凌、遭遇色情、暴力信息等情况均有显著减少。比如,在家长进行管理的情况下,未成年人遭遇网络色情、暴力信息的概率会从36%降至18.5%。

不过,有约四成的受访家长表示不太懂得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

家长管理孩子使用手机的方式一般有三种:设置密码,规定使用时间段和有条件使用。调查显示,这三种方式均有一定的效果。其中,有条件使用手机这一方式效果最为明显,能将孩子使用手机学习的概率提高77%,规定使用时间段和设置密码分别能将孩子使用手机学习的概率提高52.6%和39%。

同时,家长的以身作则也十分重要。调查显示,父母每天在家使用手机的时间越长,孩子使用手机进行学习的比例越低。

“在调查中,当我们研究员问几名父母经常不在身边的初二学生:如果爸爸陪在身边和每天能自由使用手机中选一个,你会怎么选?‘选择爸爸陪在身边’是他们的一致回答。”娜迪娅对此表示,“所以我们的感受是,能够科学合理引导孩子使用手机的,可能并不是学历最高或最懂互联网的家长,而是能够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的家长。”

应与孩子一起探索共同成长

一系列触动神经的调查发人深省,令人深思。

“我们发现,公众以往关心的都是互联网对孩子的影响,却很少考虑孩子们在想些什么、看些什么、做些什么。”南都首席数据官虞伟表示。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指出,自从现代学校制度诞生以来,人们开始把教育的权利从家庭让渡给学校,但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科尔曼报告》研究发现,孩子们受到家庭和同伴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学校。

另一方面,朱永新表示:“每当一种新技术诞生的时候,我们都会担忧它对孩子的影响,但从电脑、手机、互联网,每一代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在朱永新看来,对于孩子使用手机,回避或者进行人为限制都不是好办法,因为不允许未成年人用移动终端来学习是“不现实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

“怎样让孩子利用好上网这件事呢?我强调陪伴,也就是父母尽可能和孩子一起学习,他对什么问题感兴趣你可以帮他一起去网上找答案,帮他一起探索,和他一起讨论,这个时候就是教育的过程,也是共同成长的过程。”朱永新强调。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处儿童保护项目官苏文颖也认为,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布满屏幕的世界里,这一点已毋庸置疑,“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而是应该和孩子一起探索如何更好更安全地利用智能手机,让技术助力孩子成长。”

对于家长在管理中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童小军表示,有效解决“如何正确引导教育”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在于“网络素养教育”。她认为,应在社区里提供家庭亲子教育和亲子服务,为家长科学地引导未成年人上网提供需要的帮助;学校则应该开设专门的网络素养课,并将这门课纳入常规教育中。

此外,加快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立法工作,互联网平台应加大力度做好内容筛查,学校应与家长配合做好引导工作等,在报告中均有提及。当前,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痛点和难点,报告建议,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企业、社会、学校和家长应携手合作,共同为孩子营造出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