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下,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强化基层卫生防疫”“大幅提升防控能力,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引发政协委员们的强烈关注。大家结合防疫经验和自身履职情况,就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疫苗和药物研发、推动工作力量向一线下沉等建言献策。
陈仲强委员:
推动双向转诊预约诊疗 完善医院防控常态化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院长陈仲强建议,医院作为本次疫情防控的高风险环节,今后应持续推进双向转诊、预约诊疗模式,加强急诊室建设和住院患者管理,抓紧完善医院疫情防控常态化模式的指导意见,全力保障医院开展正常安全的医疗服务。
“伴随着医疗服务的逐渐恢复和就诊患者量的迅速攀升,医院现有防控措施仍然存在隐患。”陈仲强认为,门诊、急诊患者拥堵,住院患者及陪住家属的管理是防控中的难点。
陈仲强建议,强力推动双向转诊和预约诊疗模式,对医院门诊施行预警机制,对医院服务进行总量控制。对医院内部诊疗流程进行再造,加快互联网医院建设,改变医疗服务模式,尽量减少人员交叉。“急诊室历来重症患者多、条件差、诊疗环境拥挤、人员流动大且成分复杂,是院内感染控制的重要风险点。要加强对急诊室的督导检查和建设管理,以有效解决急诊室拥堵不堪的局面。”
在对住院患者的管理方面,陈仲强建议,出台对住院患者及相关人员的刚性管理规定,严格限制患者陪护人员,包括限制探视陪床人数、探视时间、院外就餐和外卖送餐等,并明确界定在特定时期纳入应检必检的相关人员。加强医院病毒检测能力建设,为院内感染防控提供重要保障。
陈双委员:
建立疫苗紧急使用授权制度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海淀区工商联主席陈双建议,科学构建我国疫苗紧急使用授权制度,规范启动、评估、授权和终止等流程,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陈双说,疫苗紧急使用授权制度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状态下,对未获批准上市的疫苗、已上市疫苗未曾获准的适应症或用途的使用授权,是有效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重要举措。
陈双建议,制定相应的法规和配套技术指南,明确紧急使用授权启动的前提和主体,应由国务院或国家相关行政部门判定或宣布。积极发挥联防联控机制作用,确保授权后的疫苗生产和使用环节的跟踪、追溯、监管及授权终止后的召回与销毁。明确紧急使用授权的适用范围、评估程序、期限和终止程序,科学指导开展工作。她建议,完善疫苗国家战略储备制度。在授权终止时,将紧急授权的疫苗作为国家战略储备予以统一采购和储存,尽量减少企业损失。
谢良志委员:
构建生物安全应急药物和疫苗国家战略储备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神州细胞生物技术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谢良志建议,高度重视重大病毒性传染病应急救治特效药物和疫苗的前瞻性技术能力建设,构建中国的生物安全应急药物和疫苗国家战略储备体系。
谢良志说,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应对重大传染病的中和抗体药物和疫苗研发能力不断提升。然而,与常规药物研发不同,新发突发传染病药物的研发,在没有疫情时无法开展临床研究,且新药研发周期长达数年,等疫情出现后再临时开展研发,无法满足急迫的临床救治需求。因此,需要国家提前布局并对潜在药物和疫苗进行战略储备。
谢良志建议,提前制定重大传染病应急研发战略,对科研项目、应急药物特殊审评法规等进行前瞻性布局,开展应急药物的技术能力建设和产品开发。国家财政可参照国际先进经验设立专项经费,对商业价值不确定的药物临床前和临床研发给予资金支持。还应通过政策引导、税收优惠等加大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技术能力建设和人才技术储备。
诺敏委员:
加强社区治理规范化法治化 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保障
疫情之下,基层如何更好应对突发事件?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助理诺敏建议,充分发挥社区动员能力,加强社区治理的规范化法治化建设,充实人才队伍,真正筑牢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
面对当前基层治理中公众参与和社会协同不足、公共服务薄弱、各环节领域之间沟通不够顺畅等问题,诺敏建议,进一步整合社区、社会组织、群团组织、企业等多方力量,加大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力度,设立专门机构,提供与公众及时沟通的渠道,开展有效的宣传引导。特别应在规范化建设方面,要明确社区管理各方主体权利义务,制定详细的管理操作程序,明确职能边界。加强社区工作人员法律、服务管理方面的培训,在社区设立专兼职的法律服务岗位,或通过聘请专项顾问的方式,为社区解决重大问题及专业事宜提供政策指导和咨询。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诺敏建议,新招募的公务员中专业对口的要尽可能用在社区岗位,推动机关公务员经常性到社区挂职、调研,建立完善轮岗制度,充实社区工作力量。此外,优化考评晋升制度及激励机制,保障社区工作人员职业发展前景和合法权益。广泛动员社区党员、退休机关干部、退休医务人员和有志青年组成庞大的志愿者队伍,共同投身社区治理工作中。(本报记者 高枝 武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