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蒜农 拨响致富“蒜”盘

时间:2020-05-17 09:27      

“今年的大蒜长势喜人,死棵烂苗的情况基本没有出现,现在赶紧再浇浇水让大蒜更快生长。”河北省清河县油坊镇前魏村的王强仁说。

油坊镇地处冀东南平原,紧邻大运河。油坊镇农办主任包国瑞说,当地土壤肥沃,便于灌溉,大蒜种植历史悠久。

20世纪80年代初,前魏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王强仁家分到了10多亩地。“为了改善生活,当时主要利用宅前屋后的闲置地种些大蒜售卖。”王强仁的父亲王其全回忆,当时他把100头蒜编成1挂,每天吃完晚饭带上10多挂蒜,骑一晚上自行车到近百公里外的地方售卖,卖完再骑车回家,休息一天后继续重复,往返30多次才能把蒜卖完。

父亲卖蒜的收入帮助王强仁顺利念完了中专,毕业后王强仁也开始和土地打交道。他发现山东不少地方通过种植大蒜致富,他坚信自己家乡也可以做到。

2010年,他从山东引入蒜种,当年大蒜的亩产量由之前的600多公斤增长到1400公斤,不少村民开始跟着他种大蒜。到2012年,当地大蒜种植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2012年,王强仁当选为村主任,为了给大蒜找销路,他去北京、内蒙古、黑龙江等地跑市场,逐渐吸引来不少批发商。

市场逐渐打开,然而蒜的个头却始终比一些大蒜优质产区小,一头半径6厘米的蒜有时要比半径4厘米的价格高出一倍。王强仁开始思考,为什么气候条件差不多,蒜种、肥料、管理方法都类似,他们却种不出最好的大蒜?

2014年,王强仁从邢台市找到一家机构,对全镇土地进行了系统检测,发现这里的土壤钾含量相对较低。于是王强仁又带头试验有机钾肥,成效在当年就得到显现。

周围村镇开始到前魏村学习种蒜技术。如今,油坊镇大蒜种植面积近2万亩,亩产1500公斤,2019年每亩纯收入1万余元。

王强仁的儿子王兴义是一名“90后”,他种大蒜的方法让父亲很不理解:行距从15厘米扩大到21厘米,株距从7厘米增加到10厘米,亩种植大蒜从3.6万头减少到3万头。

“大家为了多收,能多种就多种,你种这么少不是瞎闹吗?”王强仁质疑说。

王兴义有自己的道理:种植上的这个微调让他们家当年所产的大蒜形状好、个头大,每亩收益提高了1000元。

更让王强仁惊讶的是,儿子上上网就将自家的大蒜销售一空。

王兴义说,新蒜销售一般从5月底到7月底,季节性很强,他有电商销售经验,2019年2个多月时间就在线上售出了50多万公斤大蒜。谈到将来,王兴义打算对村里的年轻人进行电商培训,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把蒜卖到全国各地,另外还要继续研究种蒜新技术,提高大蒜收益。(记者赵鸿宇)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