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一院”)外科监护室的李梅1个小时内被抢救了3次,她迫切地想和家里人通个电话,因为她不知道自己还能撑多久,也许下一次就醒不过来了。李梅第一次向管床护士马青娜求助时,马青娜问李梅有什么想要说的话,可以帮转达。马青娜这样做是出于对李梅生命安全的考虑,李梅心率失常,和家属通电话极有可能因为情绪激动导致又一次生命危险。
然而,对死亡的恐惧和对家人的眷恋让李梅无法放弃,过了一会儿,她拉着马青娜的手又表达了自己的愿望。马青娜动摇了,她明白李梅随时有可能离开人世,这可能是她最后的愿望。马青娜去找了负责医生商量。
最后,在3位医生和护士的看护下,李梅拨通了老公的电话,交代了一些事情。也正是这通电话,给了李梅继续支撑下去的勇气。
答应让李梅和家里通电话的那个夜班,是马青娜驰援武汉回来后上的第一个夜班。马青娜说,从1月25日到3月22日,在武汉的57天,她见证了武汉人民的艰难与付出,经历了一些恐惧、无助和感动,这段难忘的经历让她内心变得更柔软,看到躺在病床上的患者,她更愿意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那天夜班之后,马青娜的下一个夜班在两天后,在这期间,李梅一直在找她,想当面对她表示感谢,“患者说的都是很普通的话,但是我的感触还挺大的,感觉是那个电话救了她一样”。一个星期之后,李梅病情缓和,转去普通病房。
患者临终前3个小时一直拉着护士的手
马青娜出生于1993年,是浙大一院第一批援助武汉医护人员中年龄最小的。现在再回想起武汉的经历,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刚到武汉时去世的一位患者,也是她管床的患者中第一位去世的。
那是一位使用无创呼吸机的重症患者,无创呼吸机的气流很大,不间断地给患者嘴、鼻腔输送氧气,导致患者很渴,一直想喝水。也正是因为气流很大,给患者喂食东西容易发生呛咳和误吸,马青娜小心翼翼地给患者喂了点水,让她舒服了一些。
没多久,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变差。当时,患者还有一些意识,就一直拉着马青娜的手不让她离开,就这么拉了3个小时。马青娜回忆说:“那个时候,我觉得我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
晚上下班后,23点左右,她看到群里的消息说,那位患者去世了。马青娜特别难受,几乎一夜没睡。
3月19日下午,马青娜和同事们接到通知,要结束援助工作返回浙江,把剩下的患者转入其他病区或医院。当把病房里亮了两个月的灯关上时,马青娜说,内心充满了不舍。
第二天,马青娜和同事们回到医院去拍合照,附近居民楼里的武汉市民打开自家的窗户对他们喊着各种感谢的话,“当时特别感动,我们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但是从来没有得到过别人这样的尊重和这么多感谢”。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这是为纪念现代护理学科的创始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而设立的节日,今年正值南丁格尔诞辰200周年。马青娜当初大学毕业时,曾读过南丁格尔誓言:“勿为有损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药。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慎守病人家务及秘密……”
“当时读的感触没有很大,但经历了武汉抗疫之后,回味这段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马青娜说。
2.86万名援鄂护士中,90后占40%
据了解,今年全国各地赴湖北援助的4万余名医护人员中,护士占比近70%。其中,90后护士占比达到40%。
4月7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说:“这些年轻护士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也为年轻人树立了楷模。”
北京友谊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生刘壮是北京援鄂医疗队医疗组组长,他认为护士在抚慰患者情绪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救治过程中也发挥了核心作用。
至于年轻护士,刘壮说:“我只能用‘稳’这个词来形容。我觉得我在他们这个年纪时,没有他们这么沉稳,也没有他们这么强的技术能力,我非常佩服他们。”
在马青娜出发去武汉的第二天,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赵明曦也出发去武汉了。1992年出生的赵明曦参加工作刚4年,他坦言,自己平时在科室里只是一个“小护士”,科室里只有工作七八年以上的人才有可能担任护理组长。
疫情袭来,赵明曦和其他5位男护士成为北京协和医院援助武汉的第一梯队成员。到武汉没几天,赵明曦就被任命为护理组长,带领一些非重症医学科的护理人员参与救治工作,他作为重症医学科护士的专业性在救治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ECMO(体外膜肺氧合)是此次抢救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利器,然而非重症医学科的护士对此系统却不熟悉。赵明曦就一对一教组里不会使用ECMO的护士怎样放置和调配仪器。
4月30日,已经在北京结束隔离的赵明曦回忆起在武汉的援助工作时,觉得最难熬的是第一次进污染区之前穿防护服,“当时穿上防护服特别难受,完全不知道病房里是什么状况。但是,进了病房以后反而就好了,看到躺在床上的患者就会马上进入工作状态”。
护士队伍在发展,男护士的尴尬在减少
马青娜曾经护理过一位输血的患者,在血快输完的时候,患者忽然变得烦躁起来。马青娜发现以后前去安抚,拍拍患者的肩膀、握握患者的手。她发现患者的身体有些烫,再观察血压有些下降,马青娜由此判断,患者的烦躁是由于输血引起的过敏发热反应。她及时停止输血,防止患者发生其他更严重的过敏反应。
100多年前,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参战士兵的死亡率高达42%。南丁格尔通过分析大量军事档案发现,英军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在战场外感染疾病,以及在战场上受伤后没有适当的护理而伤重致死。南丁格尔带领38名护士认真护理,仅半年左右,伤病员的死亡率就下降到2.2%。
100多年来,护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护士们更是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2019年年底,我国护士总数达445万人,比2018年增长35万人,每千人口拥有的护士人数达到了3人,这是近几年护士队伍人数增长最快的阶段。这其中男护士人数的增多更具有代表性。
赵明曦作为一名男护士有着切身体会。5年前,他还没有毕业,在医院普通病房实习时,常常会遇到“角色冲突”,患者常会很惊讶:“男的怎么还做护士。”近些年,这样的尴尬情况变少了,大部分医院都有了男护士。男护士也有着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咨询赵明曦工作情况的学弟也越来越多,学弟们最终也都从事了本行业。
真正进入护理行业以后,赵明曦才明白“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意义。他解释说:“作为一名护士,当有了专业性,就会很灵敏地发现患者的问题,即使是很细微的问题,也可以提前预判出可能发生的危险。”
此次参与抗疫,让赵明曦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进一步提升了,他希望今后可以在这个行业继续“深耕”。工作之余,赵明曦正在为攻读研究生做准备,还计划再去学专科护士,并争取早日成为护理组长。
(为保护患者隐私,文中李梅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 来源:中国青年报